文化企业为何上市难?
发表于 2023年6月

推动文化企业上市是我国发展繁荣文化产业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十四五”文化发展相关规划中,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是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文化企业上市还有很多困难,但仍应利用已有的有利条件,利用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坚持不懈推动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壮大文化产业,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上市文化企业少 市值占比低

2022年11月,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了5000家,总市值为90多万亿元。其中文化企业有多少呢?按照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文化类上市企业的数量是比较少的。这个分类指引的R门类为“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包括: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这些行业分属四个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这个分类,去除少数体育企业,沪深两市文化与娱乐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大约是60多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是1%多一点。

一些研究机构和智库对文化类上市公司也有分类统计,得出的数据也不同。根据中国文化金融数据库(CCFD),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对上市文化企业进行梳理,显示我国境内外上市的文化企业有400多家。按这个口径文化类上市公司的数量可以占到总数的8%,但其中核心文化企业也就是与内容生产关系较大的企业比例并不高。同时文化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市值为千亿规模的企业很少,总体上市值占比比较低。

近些年,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文化企业上市形势并不乐观。2022年文化类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比2021年少了一半。2022年典型的文化企业上市事件是博纳影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首发募资总额为13.83亿元。目前我国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在地域的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主要在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五个地区,占了80%。

文化企业为何上市难?

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但文化企业上市仍有很多困难,有些是由来已久的问题,有些是新因素造成的。

第一,文化企业特性。文化企业创始人一般对资本市场不熟悉,职业经理阶层也不成熟,很多文化企业缺乏内控机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基础不规范。这导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机会就比较少。内容型的文化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话题”敏感度高,容易引发舆情,这种特征导致监管部门对文化企业上市持谨慎态度。

很多内容型文化企业的业务模式是项目制,“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持续盈利能力较差,即便是头部企业,常常在数年内也是依靠几个项目支持财务数据。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一些公司通过绑定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但仍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对企业估值是非常不利的,企业的资本市场价值很难体现出来。一些较有规模的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也为企业上市造成了很多障碍。

第二,文化治理和文化市场监管的特点。文化企业是具有文化属性和經济属性双重属性的市场主体,文化属性决定了意识形态管控的必然。文化企业上市牵扯多个管理部门,上市后的监管也有一些不同,如募资资金的使用上,在境外进行影城、娱乐业投资仍属于被限制类。

本文刊登于《世纪人物》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