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地村
作者 姚力
发表于 2023年7月
错落的夯土老屋隐匿在深山树林之中,被水田围绕着,从古厝中蜿蜒出原始的小路。厦地村保留着古时完整的格局,展示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左右页图皆摄于屏南厦地村。

提起福建寧德屏南县,人们往往会想到“廊桥之乡”的美誉,事实上,除却廊桥,屏南的诸多古村落也各有韵味,它们隐匿在群山峻岭间,不为世人知晓,厦地村便是其中之一。

风水宝地全村人都是宰相的后裔

从地图上看,厦地村坐落在国道旁,傍山而居,因村庄整体地势偏低,加之树木的遮蔽,所以从远处看,村子的轮廓总是若隐若现。

厦地村为郑氏村落。西晋永嘉之乱后,郑氏大举南迁,开始在南方发展,是“入闽八姓”之一。厦地村先祖郑宗安是浙入闽始祖郑昭的后裔。郑宗安曾在后周时期担任相位(光禄大夫),眼见后周朝局动荡、摇摇欲坠,便弃官由河南入闽,定居汾阳(今屏南里汾溪村)。后周覆灭后,郑宗安也不再涉足仕途,在此隐居起来,成为当地郑氏的开宗始祖,后繁衍三支,第二支后人郑均志迁往厦地,成为厦地村始祖,距今已有800余年。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屏南建县,厦地村从此有了个响当当的大名——“二十二都八保华地境”。至于郑氏第二支为何要迁往厦地,民间有一则传说。相传,郑宗安还居住在汾阳境时,曾经丢失了三头黄牛,一公二母,众人多方寻觅无果,只得放弃。18个月后,其次子郑均志突然梦见一位白发长须老翁,那老翁拉着他的手说:“随我去把你家走失的牛牵回吧。”于是,他随老翁翻山越岭来到一处长满竹子的山坡,老翁指着面前的开阔地告诉他,此为八仙下棋处,此地是棋盘,环绕的八座小山包是八仙座位。开阔地有一群黄牛,除了三头大牛还有三头牛犊。老翁又说:“此处乃集天地之精华的融雪地,冬不积雪,夏无水患,南北两溪在北面交汇向正西方流去,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你是有福之人,将来可来此肇基筑室,创立家业,繁衍宗枝,子孙必定兴旺发达。”语毕,老翁抚须微笑,倏忽隐去。

梦醒之后,郑均志诧异不已,细思梦境却又历历在目。于是他按照梦中的指引,顺利将牛群赶回家。郑宗安听过儿子的奇遇后大喜,对天祷告:“天送华地,佑我郑氏。”于是率众前往儿子所梦之处开山劈地,草创山庄,取名“华地庄”。郑宗安暮年时,主持兄弟分家事宜,郑均志分得华地庄,也就是今日厦地村所在的地方。

当然,这则传说中的郑宗安和郑均志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商榷。郑宗安曾事后周,而史书上郑均志为元朝儒林郎,二者生活的时期相距数百年,其父子关系大约有后人臆想的成分,但郑均志为郑宗安后人是无可争议的。

厦地村此后数年,果然如梦里老翁所言兴旺发达,流传至今的“兴一庄而去九庄”之说,足以说明郑家的势力和实力。不幸的是,村庄兴也地理,衰也地理。古时的厦地村凭借山阻水挡的地势,使得村民与世隔绝,免去了兵灾匪祸,生活自给自足,简单安逸,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往的优势逐渐成了阻碍经济的源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没有太多致富的渠道,村民进退两难,离开成为大势所趋。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