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晓岩的家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北部,那是一个老小区。得知《环球人物》记者要来,6月底的酷暑日,解晓岩和夫人潘霓华还特地去菜市场买了一个无籽大西瓜,切好,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
老两口都偏爱素净。见面那天,潘霓华穿的是白衣白裙,解晓岩则是淡蓝色上衣搭配米色长裤,家中装修也以浅色为主——这就分外凸显出墙上几张线条繁复、色彩浓烈的装饰画,它们都是解晓岩在中东地区从事外交工作时带回来的。
解晓岩的外交生涯长达40余年,活跃于中东地区是最后十几年的事情,其中的许多瞬间令他至今刻骨铭心。尤其在退休后,解晓岩还接受了一项特别的使命:2016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这也是中国首次设立这一职务。他的任期至2021年10月结束。
如今,叙利亚危机已持续整整12年,解晓岩仍关注着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在他看来,虽然现有叙利亚政府被颠覆的风险已基本不存在,但距离叙利亚危机得到真正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至于叙国内的重建,更是困难重重。
以下为解晓岩的口述。

我们一行是“1+3”
我是从2016年3月开始担任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的。可以说,担任这一职务,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在2015年12月,我刚办好退休手续,参加了一场外交部为退休人员举办的仪式。时任外交部长王毅发表讲话,我作为退休人员代表,也被安排作一个简短发言。仪式结束后,人群开始散去,王部长把我叫到一旁,轻声说:曉岩,我们现在需要设立一个叙利亚问题特使,经研究决定,让你担任这一职务。
当时我刚结束驻埃塞俄比亚大使的任期回国,正在南南合作促进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还没做几个月,所以听到这个消息,有些迟疑:“我刚去南促会工作,那边的工作怎么办?”王部长说,这事你不要担心,部里会与南促会沟通后妥善安排。
那时距离叙利亚危机爆发已经4年,相关议题的热度很高,各方都非常关注,各种双多边的接触、磋商、会议、斡旋、谈判接连不断。
中国是个大国,开展的是大国外交,理所当然要参与热点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为推动热点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但叙利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工作量比较大,需要有专人负责。同时,这也是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都先后设立了叙利亚问题特使。
与驻外大使不同,特使主要是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事物开展工作,范围明确,视线更聚焦。特使接触的范围也比较广,无论官方与民间。
特使外交为主体外交增添了一只手,让我们的“外交工具箱”里多了一个用起来非常有效,且非常方便的工具。在我日后的工作中,特使的这些“特”点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
接下来就是履行一些必要的程序。2016年3月29日,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国政府已于日前批准任命解晓岩出任叙利亚问题特使。
洪磊是这么说的:“中方任命叙利亚问题特使,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劝和促谈作用,更加积极地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更加有效地加强同有关各方沟通协调,为推动叙利亚问题最终妥善解决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洪磊还介绍我是资深外交官,经验丰富,曾任中国驻伊朗大使、驻埃塞俄比亚大使兼驻非盟代表,熟悉中东事务,相信我能很好地履行职责。我既觉得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
出发之前,有几个层面的准备工作。一个是我本人需要快速熟悉中国政府关于叙利亚问题的政策、原则、立场,以及叙利亚的情况,这就要读很多的资料和文件。
第二个是马上就要出访,需要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比如在什么地方见什么人,见面时怎么表述,交流什么议题,中国的立场、建议是什么,等等。
第三个是准备见媒体,特别是4月8日,我要在北京出席一个中外媒体吹风会,那是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首次在媒体面前露面,大家肯定有很多的好奇。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多多少少有点遗憾,当时我有点紧张,毕竟此前没有在叙利亚的工作经历,尽管也读了很多资料,但媒体,尤其是一些西方媒体问了一些刁钻的问题。如果给我机会再重新回答,我觉得可以讲得更好、更全面、更能展示中国政府的立场。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特使说的、做的都不是个人行为,我的头衔是中国政府特使,代表的是中国政府的立场,所以从来不是我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小团队共同出谋划策,形成的相关材料还要经过层层的把关和审批。
至于我个人则不需要特地准备什么,男士去中东地区没有什么特别的着装要求,只要穿西装就可以了。我拉一个小拉杆箱,再加一个手提包,轻装上阵,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因为要不断地转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行李多了不方便。
我们一行是“1+3”,“1”就是我,“3”是外交部的3位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