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年了,一直有人問我和我的团队,有什么很苦的回忆?我说没有!难不是很正常吗?难不等于苦啊!我的眼里只有成功的彼岸,没有满眼荆棘。尽管被划得遍体鳞伤,但那又怎样,和成果比起来不值一提。”6月11日,机械装置设计师肖迪在他的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理工男的严谨与艺术气息在肖迪身上相得益彰。走进他的办公场所,仿佛置身一场装置艺术展览:几何风格的摆件放置于柜面之上,正在不停摆动;汽车、发动机和飞机等各式模型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手办被陈列在各个角落,连打在手办上的灯光都由他自己精心设计;在办公桌背后的墙上,是他手绘上色的一张海报……
对于热爱的事情,肖迪从不吝啬勇气和行动。大学时,他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业,因为从小热衷于画画,硕士时转为雕塑和美术学方向,之后又毅然“下海”,成立艺术创意领域的公司。
这些年,肖迪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工业化的机械装置相结合,并于2019年推出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仿生机械艺术装置“中华巨马”。他凭借创新思维和敏锐的商业视角,为一些主题乐园、旅游景区和科技场馆等体验类业态量身定制了多个“巨兽”产品,受到游览者追捧。
肖迪的故事,有关狂热、创造、探索和不惧困难。以下是他对《环球人物》记者的讲述。
走进多媒体的“世界”
我小时候超级喜欢画画。当时家里不富裕,报纸旁边空白的地方都被我画得满满当当。因为我妈在当地教育学院管社会力量办学,我跟着美术班专门学习过一段时间。
彼时印刷产业比较落后,市面上杂志、画册都很少。我上小学时才出现一些印刷精美的节日贺卡,上面的卡通形象很可爱,五颜六色的,我就攒钱买卡片临摹。正是因为稀缺,我特别珍惜,把买回来的贴纸都攒起来,慢慢画。
后来有了漫画,我开始临摹漫画形象,比如圣斗士星矢、机器猫等,还画一些素描和水彩画。上课时,我用油笔画在书上、卷子上,画满了就在书桌上画连环画。班上的同学每次换座位,都抱着我的桌子看。有些男生还让我在他们背上画一些很酷的图案。因为我画画好,同学们都喜欢我,有书也会先给我看。
我最喜欢变形金刚,但这类玩具比较贵,舍不得买,只能看动画片或者临摹贴纸,就这样画到了高中。高中课业任务重,我没空专门学习美术,但一直没停下画画。因为成绩一直不错,数理化学得比较好,毕业时,我听父母的建议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一上大学,我就进入学生会美宣部。当时没有印刷海报,搞活动全都用水粉画图、用毛笔写字,我们称之为“画板子”,很锻炼画技。



上世纪90年代,多媒体是新事物,计算机也没有普及。我当时想,在理工学院里画画再好,也比不上美术学院的学生,应该怎么提高自己呢?如果我能利用计算机辅助创作,就会增加优势。1996年,在我的说服下,父母为我买了一台电脑。那时软件全都是英文版,也基本没人会使用,于是我开始自学。
在备考研究生期间,我利用计算机辅助创作了几幅图,效果比较逼真,被学校刚成立的多媒体研发中心的教授发现,招入莫比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的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