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作家”胡安焉的19种生活
作者 高塬 陈娟
发表于 2023年7月
2023年5月,胡安焉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张森绚 / 摄)

这不是一名快递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而后通过互联网一夜成名的故事。这是一位原本只顾着一日三餐,无意间抓住写作这根稻草,断断续续14年,终于找到自我表达路径的写作者的故事,只不过这位写作者碰巧当过快递员。

他叫胡安焉,一个消瘦的广东人,20岁中专毕业,做过酒店服务生、便利店店员、自行车店销售,漫画社干过美编,菜市场卖过雪糕,北京送过快递……2019年11月25日,他就职的快递公司解散,被动结束工作后,疫情又严重起来。对于一名普通的快递员来说,这是糟糕的境遇,但对胡安焉而言,这一切都让再次拿起笔写作变得理所当然。他开始在豆瓣上讲述自己在快递公司的打工经历。

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一个故事——“我在德邦上夜班的一年”——便掀起不小的波澜。文章刚发在豆瓣上,旋即达到30多万的浏览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各路编辑也纷纷找来,他又怀着谦卑的心态,继续写了“我在北京派快件”,刊在《读库2103》上。热度之下,他将这些故事重新整理修订,又新增8万多字,一笔一画地回顾了做过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工作,最终出版了他自己的首部非虚构作品集《我在北京送快递》。

胡安焉首部非虚构作品集《我在北京送快递》。

这本书3月面市,随后便一直盘踞在各大平台的新书热榜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位“快递员作家”。有人被感动:“各行各业都不容易,正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的真实体验才会如此感人。”有同行道谢:“谢谢你把我们的经历写出来。”更多的是陌生人的赞许:“喜欢这种文字,平实、诚恳、不矫饰。”

文学创作者大都被虚构的魅力诱惑着,胡安焉也写过《南瓜布丁》《消失的远山》《鲸》等多篇虚构小说,反响平平。而进入非虚构写作领域,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更像是无心插柳之举。他坦承:“通过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我做到了从前在写作小说时想做但没做到的事情,即和更多读者建立关于生活的共鸣。”又说,“小说对我来说始终更重要,因为它有更丰富和复杂的表现形式,对作者和读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虚实之间,写作如何潜入胡安焉的生活,热度过后,他的文字又将通往何处。2023年5月,带着这些问题,《环球人物》记者在北京采访了胡安焉,以下是他的自述。

1分钟=0.5元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17年5月12日,汶川地震9周年的时候,我入职了广东顺德一家当时全国最大的货运枢纽中心,上长夜班,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我要把到站的快件按目的地分拣、打包,或者破开被大大的纤维袋装着的快件,把它们倒在分拣台上。重的纤维袋有五六十斤,要一整晚不停地倒。一到凌晨四五点,人就困得难受,常常感到眼前一黑要失去知觉。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3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