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日落前,印巴边境口岸瓦嘎都会上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普普通通的降旗仪式,在印巴士兵的一番操作下,变得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有人说,这是一对宿敌在和平环境下表达各自愤怒和厌恶的方式;也有人说,这是一对兄弟通过夸张诙谐的动作表演的一出哑剧。他们是在对抗,还是合作?带着这个疑问,我踏上了去往瓦嘎的路。
从印度首都新德里乘坐特快列车,西北行约5个小时,到达边境城市阿姆利则。换乘汽车,40分钟后,到达瓦嘎村。印巴边境线距离瓦嘎村很近,两侧各竖起一高大旗杆,旗杆两侧各有一扇大铁门。连接印巴的公路穿过铁门,向两边伸展至约100米处,耸立着各自的国门,上面分别用大字书写着“印度”和“巴基斯坦”。铁门及其两边的院墙各自合围成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场地,每个场地都有一个很大的台阶式看台。
薄暮时分,我来到印度国门和大铁门之间的过道上。此时看台上已经坐满人,大约有数万。放眼望去,对面看台上也是人头攒动,估计也有数万人。两边的高音大喇叭播放着各自国家的激越的民族音乐,印度这边的过道上挤满了年轻人,他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载歌载舞。
天色渐暗,进行曲忽然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刺耳的呐喊声:“印度斯坦万岁!”看台上的观众应声喊道“印度斯坦万岁!”对面则传来“巴基斯坦万岁!”两边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声震云天,就像古代两军对垒相互叫阵示威一样。随着排山倒海的呼喊声,两边的过道上不时有人挥舞着国旗来回奔跑。此时此刻,狂热熔化了一切,声浪淹没了一切。
忽然,四下无声,从营房走出的一队士兵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们身着土黄色印军礼服,腰间武装带下系着一条黑红相间的围巾,头顶红色扇形布冠,帽顶左上方插着一个扇状装饰物,犹如红色孔雀开屏。这些军人个个激昂,分两排直挺挺站在过道上,面向看台。嘹亮的口令声起,排头两名士兵一个漂亮的右转身,大踏步向大铁门走去。他们越走越快,两臂整齐有力地摆动着,远看就像奋力向前划动的船桨。
由于获准在过道上自由行动,我看到对面也进行着相同的动作。双方的动作协调一致,一方的表演就像另一方镜中的影像。巴方边防军人看上去个子更高,身穿黑色军礼服,腰间武装带下束着一条鲜艳夺目的红围巾。他们的胸前佩戴多枚闪闪发光的胸章,头扎绿色布冠,一条长布从脑后飘到腰间,另一根黑色长翎插在帽顶左上方。
降旗队员都是严格挑选出来的特殊“选手”,在个头和服装上都想超过对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