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吃“二天王”
作者 叶德平
发表于 2023年7月

小时候,家里没有太多余财,每次我都只能在春节收到红包后才有机会放肆地购买小吃。到3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不能忘记那夹杂着“火水炉”(煤油炉)味儿的咖哩鱼蛋、烧卖的香气。

那时候,那口其实不算正宗的“印度咖喱”已经是我最能理解的异国风情。一口咬下,微微的辣味足以让我大呼“过瘾”。而后又一口气灌下一大口可乐,刺激的碳酸由舌尖到喉咙再到胃里,直冲出来一声“嗝”,是我最不能忘怀的由外至内的爽快。

咖哩鱼蛋,绝对称得上香港本地人的集体记忆,没有哪个香港人不曾吃过。外地人乍一听,以为鱼蛋是指“鱼子”,难免要疑惑一番:那小小的颗粒,怎能成为日常小吃?这是一种误解。“鱼蛋”原是粤语方言,实际上指的就是用鱼肉打成的丸子。

香港的鱼丸,估计是潮州人带来的。在香港的人口组成中,潮州人占了很大比例。潮州人本就擅长做牛肉丸、猪肉丸等各类丸子,等到他们来了香港,便就地取材,以附近海域的门鳝(又名虎鳗)、九棍鱼(又名海乌、丁鱼)、仔(又名鱼)为原料,制作出“鱼蛋”这样的平民美食。

鱼蛋插画。

先去除鱼的内脏、骨头和鱼皮,再千锤百炼,将其打成细腻的鱼浆,最后挤成球状,放进约80度的热水中定型——到这一步,在传统的潮州粉面店,一道美味鱼丸就制作成了。但在小食店里,店主们还会多一个步骤,先是一番烈火油烹,挤出鱼丸里的水分和腥味,然后才把鱼丸放进咖喱浓汤中。炸过的鱼丸外皮皱巴巴的,每一个小孔都张开来,等着吸收汤汁的香味。

咖哩与鱼丸可谓天生一对。油炸后又浸煮过的鱼丸极其入味,咀嚼之间,辣而不烈,口齿留香。究其历史,咖喱鱼蛋其实跟昔日的印度籍英军有关。

19世纪中叶,大量印度籍军人随着英国人来到香港,自然也带来异国的饮食文化。印度菜一向以复杂的香料搭配为基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不能不数咖哩。原本,咖哩只是印度军营食堂的专属食物,但随着不少本地人进入军营食堂做厨师,这门烹调咖哩的手艺也传到了香港各处,甚至升级为香港的常用香料之一。咖喱鱼蛋也应运而生,此后更是发展为香港小食的中流砥柱。

有意思的是,真要追根究底起来,我们所谓的咖喱,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印度佐料。

咖哩音译自英语Curry,最早出现在1747年出版的一本英国烹饪书籍里,其后又以商品广告形式出现在1784年的英国伦敦《晨邮报》(今《每日电讯报》)上。书里指出,咖喱粉(Curry Powder)购自东印度,是一种会让人感到愉悦、带来健康的调料。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3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