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殊的旅行与《大瑶山的孩子》
作者 王如
发表于 2023年7月

2015年6月27日,北京西至桂林的G421次高铁上,我不时地与采访对象聊着。因为,我此行的目的,是想写一部纪实文学。我始终认为,生活本身比想象更丰富、更精彩。所以,我参加了这次特殊旅行——瑶医溯源之旅。其中包括一名瑶医,我索性叫他金秀儿吧。

在金秀儿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大瑶山,走进金秀瑶族自治县孟村。孟村距离金秀县县城8公里,金秀至柳州的公路蜿蜒經过,村后是剑拔云天的罗汉山,村旁有清澈如镜的山泉,村边还有千年古树。孟村有民俗村、清真寺、齐堤遗址、翱王墓,一一掩映在茂密树林中。

大瑶山狭小的山道上,人们头顶着悠悠的白云,贪婪地呼吸着负氧离子。有人问道:“金教授,中医的观点是什么?”金秀儿说:“辨证论治。就是说,体虚必须补充营养。”

金秀儿说着说着,弯腰指着一株草药,说这个就叫救必应,学名叫铁冬青,别名叫龙蛋仔、白沉香、白银、白兰香、白银香、狗屎木、熊胆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是它入药的重要功效,对跌打损伤疗效很好。然后,他就背诵相应的草药歌谣。

他一株草药又一株草药地介绍,大家跟在身旁默默地听着,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讲起这些草药,金秀儿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我想,他掌握这么多草药知识,那得下多大的功夫啊。

在金秀儿讲述过程中,我有意转移了话题。——要想写好一部作品,必须要追根溯源,摸清来龙去脉,甚至刨根问底,才能让第一手资料丰满起来。有意思的是,这个话题一转,竟转到金氏先祖身上,这让我眼前一亮——我想起了薛涛的《桦皮船》。

在长篇儿童小说《桦皮船》中,讲述了爷爷托布从大兴安岭来到沈阳,身上背着他亲手制作的、当今已经难得一见的桦皮船。对传承至今的、神秘的桦皮船制作技艺,男孩乌日充满了好奇,他对鄂伦春的家园无比憧憬,对鄂伦春族传奇历史更加崇拜。历史与乡愁,文明与传统,如同激流一样撞击着他的心灵。这无疑是一部根植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作品。

于是,无论是在车上、在山道上、在灯光下,我都一再追问,追问他的家族史,他的童年,他一切的一切。我想,在完成采访计划同时,要是能抓到一部长篇儿童小说的素材,那岂不是“双丰收”嘛。

先祖之殇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以26个拉丁字母形式,设计出了(勉语)文字,这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瑶族有句俗话,叫作“岭南无山不有瑶”。难怪金秀的大瑶山,成为金氏瑶医行走的圣地。在大瑶山行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美丽壮观屹立的大瑶山,除了山高林密、奇石怪木、花鸟鱼虫,还蕴藏着丰富的药材。

瑶族人多长寿,首先是大瑶山的滋养,再就是深谙养生之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瑶族由于部落、诸侯割据,战事连年不断,瑶民被迫从大江南北不断向南迁徙,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地区。风餐露宿的生活,使瑶族人长期受到瘴疠、瘟疫侵袭,慢慢地摸索出一套自救的方法,从而积累了丰富医疗经验。

瑶族人多以采药为副业。清光绪年间《新宁县志·疆里表》中赞誉:“间负都笼于附近乡村小市间卖药,治风疠等病多验。”

在浩渺的瑶医学中,金氏瑶医是悄然绽放的花蕾,虽经历了风风雨雨,也被光阴涂上神秘色彩,如今依然世代相传。

说起金氏瑶医的故事,那是非常感人至深的,而且是血泪浸泡过的。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金氏先祖就开始行医了,可称之为金氏瑶医鼻祖,传至金秀儿这一辈儿,已是第13代了。

本文刊登于《博览群书》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