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备受优秀学者的重视。因各种原因,它作为学科的独立性,相对被忽视,甚或被戏称为冷学科。2022年的冬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了南江涛主编的《嘤其鸣矣——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一书,辑录近60位青年学者关于文献学的讲述、阐释,讨论热烈深入,见出一代青年学者投身学术的赤胆热忱,令人倍感青春智慧碰撞带来的春天般的温暖。
全书精心设置八组问题,针对性强;配有学者小传、照片、书影;书后汇总必读书目,便于初学者参考选读。学者坦诚真挚,畅快表达,无枝蔓言辞,所言多予人启发。书前有史睿高瞻远瞩的序,书末有主编谋划始末及自身治学心得的介绍。全书清一色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与文辞表达皆各具个性,活力十足,不啻为优秀文献学青年学者的一次集中学术演习,让关心文献学的同仁一起观摩学习,尤其为年轻学子治学提供了切实的指导和丰富的资料,因此可谓导引学子研究文献学的入门书。
书中每篇开头大都是讲故事,青年学者诚挚而真切地诉说自己与文献学结缘的历程,问学与生活、成长融为一体,经历迷茫、徘徊、收获、提高,甘苦砥砺,令人感动。这部分与刘跃进《从师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非常相似,年轻学子极容易有代入感,从而有所奋发。青年学者总结了许多有意义的实践经验,比如多触摸古籍,多读常见书等。在培养文献学素养上,不少学者推荐从“一”做起:释读一份手稿,点校一部体量适中的古籍,考述一部著作的版本、撰写一篇解题。具体的训练,才能切实提高文献学方面的能力。不少学者治学专深,研究工作思路独特,给人印象深刻,如赵成杰校勘《尚书》异文、调查《尚书》韩国存藏版本,方韬关于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研究,程苏东对经籍的重辑、重注,陈志平十年整理研究《墨世编》,谷曙光提出“唱片文献学”,唐宸致力数据库建设、提出“数字人文延伸了文献学的边界”,胡艳杰全身心推动数字资源建设,路伟作“文献挖掘机”,等等,这些探索或在常见书上下功夫,或另辟蹊径,或拥抱新科技,都给予我们许多治学的启示:文献学基础要打捞,激发兴趣,努力发现问题,深打一口井,持之以恒,放宽眼界,为文献学研究的提升夯实一个一个的实例阵地。可以说,该书的每一篇,都是生动的文献学课程,这些探索的个案,对于年轻学子具有十分具体而深微的指导意义,尤其需要细致揣摩、玩味。
朱子所谓“旧学商量加邃密”,代表了古今好学之士对于学术讨论的美好期盼。在学科日益细分、学术话题日益零散的今天,引志趣相通的学人,开展话题相同、求真务实的讨论,实属不易。该书取名“嘤其鸣矣”,呼应了朱子“商量”之义,还恰如其分地点明了该书展开对话的精神气质。
这近60位青年学者群体性诚挚而真切的倾诉,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热闹,构成了若干层次的学术对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和启示。该书每一篇一般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答复,是显在的对话,而在这个显相之下,实则涌动着、蓄积着若干层次的有意味的對话以及对于对话的吁求。
打破时空的对话
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历史上的文献,而它们是先贤人生经历、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传承不息的载体,研究它们是致敬先贤、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接受文化滋养、精神陶冶的重要途径,因此刘明讲古典文献学是在“与有着深厚文明积淀的古人经典著述进行对话和交流”。这种对话,是文献学开展最深层、最持久的文化内驱力,提高这种对话的能力,建立古典文献与个人的血脉联系,探讨文献学与学者之间的关系,借古育今,是文献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全书末尾将青年学者推荐书汇总一处,一览无遗,方便学子选读,以便尽快入门。青年学者问学以来,深受这些书的沾溉,这些一一郑重推荐,正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致敬、感恩,是在呼吁学者要与文献学先辈真诚对话,通过阅读,“感受他们那种纯粹为学问奉献一生,全身充盈着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气息”,“帮助我们抵抗学术研究中有时难免产生的焦虑、虚无抑或可能产生的幻灭之感,建立、强化自己投身学术工作的信心,还可以帮助我们自己逐步确立研究的主轴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努力做出一些新的开拓”,学术研究就是“和前人、今人之间不断地对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文献学近年影响越来越大,苏杰等学者先后翻译出版了若干西方文献学名著,促进了文献学学科的反思,成为文献学突破传统、加以开拓的重要参考资源。这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文献学的升级、完善,同时也为实现与世界学术展开交流、对话提供了更多可能。
棋逢对手的对话
南江涛在后记中讲到《文献》杂志2019年第3期推出了“文献学青年谈”专栏,同年11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召开了“2019年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是“青年学者说文献学”谋划的直接动因。而从三个活动的开展,以及所产生的反响来看,其更深层的动因是:文献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迫切需要解决作为“学科”的自身清晰定位与理论总结。这是扪心自问,是要文献学学者把自己拎出文献学的“星球”,来反观它,其难度自然可以想见——这也许是包括参与访谈的个别学者,不想直面理论体系问题,而只顾具体耕耘的根本原因。
文献学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为工具的特点,一般人文学科研究学者都会深有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