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之异名与文之新奇
作者 刘立志
发表于 2023年7月

从元代起,人们就开始称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继续往下排,那必然就是酒了。

它是文人雅士灵感的催化剂,邺下风流君臣聚宴,兰亭集会曲水离殇,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潦倒杜甫怀愁停杯,夜饮东坡醒而复醉,诸多典故屡屡闪现它的身影。

它是历史事件环节推进的重要道具,刘项鸿门宴,杯酒释兵权,高洋酗酒暴毙,解缙积雪丧命,推杯换盏,你来我往,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它是古代经典文学桥段的标准配置,瑶池盛会,蒋干盗书,武松醉打蒋门神,史湘云醉卧芍药裀,匠心独运的故事高潮里少不了它的助益。

酒能刺激人的神经,令人兴奋,促进思维,激发灵感,职是之故,才有人说,谈唐宋词风格,风格就在酒中吟,醉后歌。倘若文人酒不行了,醉不深了,诗词会不会也像阉了势的雄鹿呢?

但这只是部分的道理。

酒须适度,过犹不及。明代洪应明《菜根谭》说:“花看半開,酒饮微醒,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可惜此中之度极难拿捏,古往今来,喝酒伤身、误事、败德者代不乏人,警醒后世。大者于国家,商纣王酒池肉林,奢靡享乐,终致身死国灭;陈后主不思进取,沉迷酒色,商女酣歌之际,敌军已然兵临城下;李克用醉酒误事,错失战机,葬送了王图霸业。小者于个人,《本草纲目》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年少之人血气方刚,饮酒过当,难以自控,极易导致冲动行为,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先人有鉴于此,属字成文,谆谆告诫,《尚书·酒诰》提出“无彝酒”“戒沉湎”,倡扬酒德,不能经常饮酒,禁止饮酒过度。汉代扬雄有《酒箴》,晋代葛洪《抱朴子》有《酒诫》篇,宋代苏辙撰有《既醉备五福论》,酒人酒事知多少,成佛成魔任评说。

本组文章,涉及《周礼》《诗经》中的酒事,盛唐的诗酒风流,以及宋代止酒诗、古今酒的别名异称。《周礼》中的《酒正》载录酒的品类与仪节,翔实而琐碎。三百篇中的宴饮诗篇数众多,酒宴歌舞常相随,相关描述正可与《周礼》参证对照。盛唐的酒名、酒会、酒局催生了多少璀璨华章,李、杜、高、岑、王昌龄风华绝代,青史留名。宋代骚人墨客写作止酒诗,虚实相映,自抒怀抱,想出来的宋诗果然与喊出来的唐诗风味大有不同。酒的称名,古往今来,可谓是难以尽数,或借代,或比喻,或夸张,有褒有贬,苦乐自知,难付笑谈。这组文章只是拈出酒文化的几丝脉络,从中能够察见中国文化之一斑,可为日间谈资,亦可为今时嗜酒无度者戒。

——刘立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与日常生活、政治礼仪、文学创作等密切关联,形成了蔚然大观的酒文化。千百年来,人们酿酒、品酒,爱它,恨它,使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于是酒之一物便有了诸多代称雅号。

综合说来,酒的别称异名来源途径多样,构词方式极为灵活,大致包括因种类与质量而得名、源出典故、关联酿制工艺程序、因社会习俗得名、以性状与功效命名、关涉文人雅士等六类。

中国古代的酒有不同的种类,差异较大。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之四》引用《饮膳标题》说:

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厚曰醇,薄曰醨;重酿曰酎,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红曰醍,绿曰醹,白曰醝。

以上皆是酒的种类称名,它们划分标准不一,或是按照制作工艺,或是遵循酿造时间,或是依据颜色或味道。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有秫、酎、醠等字,也是不同的酒类名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秫就是类似谷子的一种粮食,以它为原料制作的酒即称秫酒。许慎说“八月黍成可为酎酒”,酎酒就是用黍子经过三次再加工而酿成的酒。醠则是表面呈现青白颜色、不够清澈透明的浊酒。汉唐之际,按照质量等级,酒又被分为上尊、中尊与下尊,劣酒或被称作小人、猥酒、浑酒、茆柴。茆柴,亦作“茅柴”,也称“杜茅柴”,宋人诗中屡见。明代冯时化《酒史》说:“恶酒曰茅柴。”西晋时期,桓温的主薄区别佳酿劣酒独出心裁,比较别致,《世说新语·术解》说:

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

这个主簿对酒深有研究,说话也很幽默,把好酒称为“青州从事”,因为青州下属有齐郡,青州从事这个职官管辖齐郡事务,而“齐”与“脐”谐音,意谓酒劲能到肚脐;称劣酒为“平原督邮”,因为平原郡下属有鬲县,“鬲”与“膈”谐音,意谓酒劲只到膈上就停住不流通了,酒味薄劣,不够醇厚。晚唐皮日休谢人送酒诗云:门巷萧条空紫苔,先生应渴解酲杯。醉中不得亲相问,故遣青州从事来。

本文刊登于《博览群书》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