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并非衡山的南岳读《皖耕集》
作者 黎在珣
发表于 2023年7月

虽然现在人们言及南岳,一般都是指湖南衡阳的衡山,但汉武帝南巡登礼的南岳,却是坐落在安徽安庆的天柱山。《史记》记载,汉武帝“巡南郡,……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为巍巍大别山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一部分,以雄、奇、灵、秀著称而名播海内外。天柱山地区曾引来禅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驻锡,四祖道信前来拜求解缚;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文人墨客题留数百方石刻于斯,其中石牛古洞存留最为密集,享有“诗书博物馆”之美誉。古南岳天柱山周围的安庆市辖7县市,加上前几年划归铜陵市的枞阳县,大致相当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庆成为安徽省省会之前历史典籍中的“皖地”范围。此“皖”是安徽省简称“皖”的源头。

横穿北纬30°的古皖安庆

横穿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纬30°的古皖安庆历史悠久,除了天柱山,还有因禅宗二祖慧可筑坛说法而扬名千古的司空山、有“江上小蓬莱”之誉的“长江绝岛”——小孤山等闻名遐迩的自然景观;有新石器时期的薛家岗文化遗址、“南国小长城”白崖寨、被誉为“过了安庆不说塔”的迎江寺振风塔等文化色彩浓郁的人文胜景;还是“六尺巷”“不越雷池一步”等历史文化遗存地。这里地灵人杰,诞生过不朽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孕育出皖江文化倡导者、桐城派先驱朱书,执清朝文坛牛耳之桐城派,走出了京剧鼻祖、徽班领袖程长庚,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书法篆刻家邓石如,通俗文学巨匠张恨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美学泰斗朱光潜,宗教领袖赵朴初,文史大家余英时,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杂技皇后”夏菊花等青史流芳的精英。作为曾经的省会,安庆为近代中国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是近代安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当代语境中的古皖,更多时候不是地理名词或具有行政区划内涵的概念,而是以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面目或身份呈现在世人面前。

古皖大地奇山秀水,道释儒交替主导当地文化。文化高原迭现,高峰频起。就拿佛教来说,这里的诸多名山竞相引来众多禅宗高僧驻锡弘法。集桐城文派之大成的姚鼐曾感叹:

郁千余年……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耶?

安庆享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之地、安徽之源”美誉,其孕育、生长、散发开去的皖江文化是包括地域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融合体,因其地域特色而呈现与表达独具意义,也构成这里当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建设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中央在二十大提出:

堅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是就国家层面而言,而国家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就中国境内不同区域来说,提炼那些能够展示区域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区域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区域内的故事、传播好区域内的声音,展现各自区域可信、可爱、可敬的区域形象,以助力国家当代文化建构,展现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则成为当下区域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文化建设既有政府行为,也有民间行为,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民间个体一己之为的自觉建设尤其值得称道。郑炎贵就是一位长年孜孜矻矻于地域文化建设的文史专家。

国内皖文化领域第一本综合性专著

埃尔顿说,“历史想要存在,它就必须被写作和研究。”一般而言,写作、研究对象离自己越亲近,切己之感就越深,写作、研究就越可能深入。生活在皖地的作者对地方文史有着一种宗教式的挚爱,献身式的执着,倾其毕生的主要精力,深入古皖历史、文化和精神内部进行开掘。其研究和写作源于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情怀,凸显其生命状态与人文立场、思想识见,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这本由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皖耕集》视作年高耆艾作者个人精神、人生追求的自叙传,也可以理解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给古皖的山山水水和历史文化的华章。书中的一些成果为天柱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及国家5A级景区,为孔雀东南飞传说、二乔传说、潜山弹腔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学理依据。

作者基于“继承与担当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几十年来执着于地域文化的爬梳、发掘、审视、彰显,展现出一名文史学者难得的学术勇气和历史担当,是古皖精神传承过程中的当代见证,同时也以学术确立自我价值,收获身份认同和心理慰藉,这本致敬地域历史文化的《皖耕集》以文论史,追求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是国内关于皖文化的第一本综合性专著,名列人民出版社庆祝建社一百周年之际推出的精选图书。

本文刊登于《博览群书》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