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是古老而又现实的重要人生课题。相传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墙壁上曾写着这样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在中国古代也早就提出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
认识自己(自知)有着广泛含义,但从哲学·伦理学的意义上说,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认识“人”的本性、本质,这主要标识的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二是指每个人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德性与能力、责任与使命等。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壹
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是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必要前提。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就能比较自觉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努力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成功的基石之一就是“知己”,即认识自己。他认为认清自己的优点、缺点,然后在做事情的时候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缺点,就必然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高水平。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一些挫折,如考试失利、创业失败、亲人责备、老师批评以及他人的轻视等,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甚至把自我看成一钱不值,产生自卑情绪,妄自菲薄。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他上进的勇气,而且还可能走向邪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对9300名七年级学生进行十年纵向调查以及其他资料的研究,得出结论:“自卑几乎和各种偏离规范的行为都有正比关系:不诚实、加入犯罪团伙、违法行为、吸毒、酗酒、挑衅以及各种心理变态。”而社会学的研究也证实:“自卑感同背离公认的社会规范的异常行为有密切联系,是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或者当一个人取得了较大成就,出了名,又把这一切完全归功于自己,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不仅阻碍了自己进一步发展,而且可能导致悲剧的结局。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就是一例。关羽忠义可嘉,武艺超群,早期他曾“杯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名声赫赫,但他有狂妄自大,好大喜功,爱戴高帽子的缺点,对此又缺乏自知之明,后来负责镇守荆州,又“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就更加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吕蒙、陆逊,以致造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身亡的悲剧。正如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所说:“高傲是自我毁灭之母。”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宣传教育强调“改造自己”“接受再教育”,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和检讨自己的缺点,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它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这就是,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创造性。现在我们应更加重视发掘和发扬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应如此,家长和学校老师要多鼓励他们,发现他们哪怕是处于萌芽状态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学者指出,“自信是自身潜能的‘放大器’,发挥自身优势的‘催化剂’”,这一观点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
第二,正确认识自己又是恰当选择生活道路的重要依据。这里主要指事业和职业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专业和职业活动是一个人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和为社会作贡献的基本途径。正如高尔基所说:“人的价值在于人的工作。”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要适合自己的特点、能力、兴趣、爱好。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长处。有的人长于理性思考,有的人善于感性体验和观察;有的人学习语言能力比较强,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擅长动手实干,有的人善于社交联系,如此等等。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优势,有利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