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文露 文学博士,作家,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获得者。曾任北京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主持人。2015年开始创办文学及音乐类互联网电台“上官文露读书会”“阳光书签”“博文夜读”“那些歌儿”等节目,全网收听量逾30亿次。诗歌作品曾入选《2020中国年度优秀诗歌选》,微电影剧作曾获金鸡百花奖和北京国际微电影奖等。
一
以散文体裁定位和定义的自然文学作品,近些年来越来越引起文学界的全方位关注。《文学报》微信公众号开辟“生态文学与自然文学”专栏,持续讨论相关话题,即是一种证明。
阅读自然文学作品,“荒野”无可回避地成为映入眼帘的“关键词”。程虹教授在《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中说:从感性上而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察觉到为何《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能够迷倒数代人。说到为什么喜爱鲁滨逊,儿时的答案多半是:“他的那种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只是应付考试的套话。其实大多数人最爱看的,还是鲁滨逊在荒岛上自己动手的生存过程。做陶器、种植粮食、制作衣物、造独木舟……从无到有。
成年之后,这种难得的兴奋感的再一次降临,来自于对李子柒视频的观看。李子柒,国内某社交平台上坐拥2700万粉丝的美食博主。这几年,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从各种渠道被李子柒的消息刷一次屏,这次是“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输出”,上次是越南人模仿李子柒……
国内外都吃香,为什么李子柒好像能触碰到全人类的兴奋点?
读自然文学,理解其中的荒野意识,方才发现李子柒的最大魅力,不在于其展现生活图景的“仙”与“诗”,甚至不在于视频中的自然环境与事物的色香味,而在于,够野。在这个充斥着懒人神器的时代,我们连苹果切块都能一次成型,桌子可以放在床上,炒菜调料要买配好的,火锅要自热的。方便为王,足不出户成了商家颇有竞争力的标语。人类好像在一个圈里面给养着,什么都是现成的。
常人想吃面包,最直接地就是在甜品店购买,有比较讲究爱动手的,自己用烤箱做面包,但需要动手的环节其实也不多。李子柒的面包,从面包窑做起,画图纸,制作面包窑,最后一步才是烤面包。我们想做菜用酱油,到楼下超市一买,几分钟的事儿。李子柒的酱油从种黄豆开始准备。亲自种黄豆,然后采收、晾晒、人工摔打脱粒。她如果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没准会成为超验主义俱乐部的一员。
什么是超验主义的生活方式?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所体验的生活。程虹教授在《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里面提到,爱默生主张的超验主义,“强调自我信任、自助、自足的个人主义道德规范;远离攫取和挥霍的现代社会,回归自然世界的情景与物体,这些情景与物体被视为物质事实,与精神方面相对应。”
不论背后有多少商业因素,李子柒在视频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一番图景,确实有一番超验主义的风味——远离尘嚣,走向自然,自给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