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1746年-1809年)是清代常州文化名人,他在经学、史学、诗学以及社会人口学等方面均有一定建树。他交游广泛,同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都有密切往来,因其之于常州地方文化的重要作用,与孙星衍、赵怀玉、黄景仁、杨伦、吕星垣、徐书受等被誉为“毗陵七子”。
洪亮吉的生平经历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儒生的典型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追求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前半生为求取功名孜孜不倦、读书科举,后半生则陷入官场沉浮。他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可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又坚守儒者的正气和立场,不与俗同流。在人生低谷时不轻言放弃,在人生得意时能够关注平民底层,他也因此赢得了同僚、同好的倾慕,为文人士子树立了榜样。
洪亮吉及其时代
洪亮吉出生于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本名洪莲,表字君直、稚存、华峰等,号北江等。初更名礼吉,后又改为亮吉。初号对岩,晚年后改为北江。享誉文坛的“洪北江”之名便是由此而来。洪亮吉出生于常州府阳湖县左厢花桥里,原籍为安徽歙县。自祖父洪宷入赘常州赵氏后,洪氏一门始迁常州府。
据《洪亮吉评传》(陈金陵,1995)、《洪亮吉年谱》(李金松)以及洪亮吉本人诗文作品等,洪亮吉先祖居于安徽歙县,原本姓宏,因避唐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洪”姓。祖上历来有官居高位者,自宋代直到清代康熙朝之前,洪氏皆属望族。远祖洪中孚(1049年-1131年)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登进士第,累任黄冈县尉、太原知府等职。八世之从祖洪远(1450年-1519年)于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考中进士,历任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等职。曾祖洪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拔贡生,历任八旗教习、交城知县、霍州知州、大同知府,官声胜好,甚至位列大同名宦祠。洪亮吉对这位祖父的为人、为官都是十分赞赏的。只是在洪亮吉父辈一代,洪家逐渐走向衰落。
自记事起,洪亮吉就在母亲的督促下刻苦读书。身处败落的贵族家庭,怀揣复兴家业的梦想,洪亮吉从出身开始就背负着几代人的渴求。洪亮吉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祖上传承的家风和遗留下来的大量书籍,无疑成了洪亮吉读书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事与愿违,洪亮吉的科举和仕途并不顺利: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十四岁的洪亮吉第五次参加乡试,終于中举。十年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洪亮吉才高中进士。再九年,洪亮吉于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廿八日被发配新疆,自此,他短暂的仕途生涯就此结束,开启了人生最后“独善其身”的十年。
洪亮吉的人生历程比较简单,前三十五年主要精力在科举入仕,中间十年在朝为官,最后十年贬谪放归后过着交游授徒的生活。作为乾嘉时期江南文人的旗手,洪亮吉的人生部分地代表了清代文人的处境,即在政治上很难靠个人才华有所作为,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交游、论学方面。
尽管洪亮吉所处的乾嘉时期是清代学术发展的巅峰时期。但是,在这段历史中,文人儒生、特别是汉族传统文人过着“冰火两重天”的生活。一方面,在朝廷组织人力编写《四库全书》的大背景下,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像洪亮吉这样凭借科举入仕的官员,他和很多同他有着类似经历的文人一道获得了较多的社会政治资源。他们的政治权利虽然有限,社会影响却很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朝廷的政策制定、乃至于治国的方略。另一方面,受制于满清政府重满抑汉的政策,编修《四库全书》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文字狱的爆发,遭到焚毁的图书不计其数。相应地,像洪亮吉这类有相当社会地位的汉儒,自然很难受到朝廷的信任,以至于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也显得谨小慎微、亦步亦趋,在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有所保留。
因而,洪亮吉深陷于这样一个时代:令人窒息的残暴集权统治与蓬勃涌动的士人文化内生性相互角逐的社会。作为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影响力且学术功底深厚的汉族传统文人,洪亮吉必定成为朝廷重点“照顾”的对象。在很多时候,他的行动、言辞以及交游都在朝廷的密切监视之下,特别是他还有过惹怒帝王的“大不敬”的罪,这样的监视也影响到洪亮吉的一生。经此之后,洪亮吉在仕途上很难有所作为,不仅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连亲朋故旧都不敢举荐为官。他也因此转向传统儒生“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在著书立说、教馆授徒中过起了大多数在野文人的闲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