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央视,他靠做手工圈粉上千万
作者 王喆宁
发表于 2023年7月

走进科普博主“模型师老原儿”的工作室,一千多平方米的房子好似花园,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绿植。

最吸引人的,是随处可见的模型:各种粉嫩嫩的“皮肤组织”、悬挂在房顶上的“大飞虫”、形象有趣的“蟑螂”“耳屎”“乌贼”……

鸡皮疙瘩到底有啥用?痒痒为啥挠不完?啄木鸟啄木为啥不会脑震荡?海星吃饭需要先把胃吐出来?

这些看似日常却古灵精怪的问题,在老原儿的视频中都能找到答案。

老原儿本名宁原,曾在中央电视台参与科普节目制作10年之久。

2019年,他辞职成为一名模型科普师。戴上大眼珠特效眼镜,配上两根粗粗的眉毛,他利用自制的可爱模型,将科学原理转化为清晰易懂的知识,如今全网粉丝已经上千万。

而在宁原从事模型科普之前,这一领域几乎无人触及。

“之前我没有主动和别人介绍过自己,现在可以真正介绍我的职业是模型科普。”宁原对记者说,“我想做的,就是用好奇心,点亮大家看世界的新视角。”

用好奇心看世界

宁原出生于河南郑州,受家人的影响,从小就接触到手工制作。

小时候,他的姥爷给姥姥做过一辆电动摩托车,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按钮。一按按钮,顶棚“噌”地升起来,同时人也可以无障碍地上下车,“很酷”。

宁原深深被吸引,开始跟着姥爷一起研究工具。家人很支持他的爱好,总会耐心地教导他。

彼时,家人常常给他买类似于乐高的玩具。“每次买好几箱,包含各种款式,买完以后,说明书会被扔掉,零件全部被打乱堆在一起,让我随意发挥。”这极大地激发了宁原的创造力。

小学时,宁原的代数成绩一直不好,但几何成绩几乎每次都能拿到满分。

四年级时,他因为骨折在家休息。当时,他找到妈妈装靴子的大纸盒,尝试做手工打发时间。

拿起剪刀后,按照想象,他把纸盒剪下来100多块,之后将它们严丝合缝地拼接成一个多面体小狗。“鼻子、眼睛、耳朵、腿和腳,甚至每一个指头都非常工整。那会儿做完以后,我也吃了一惊,觉得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原来这么好。”宁原说,“骨折那一年,我的思维更加开阔了。”

一年暑假,郑州下大雨。宁原和发小原本打算去游泳,因为大雨去不了,情绪十分低落。宁原的爸爸见状决定带他们出门玩。

那天,宁原和朋友没带伞,穿着背心、裤衩就出了门,一路上在雨里追着玩,到附近公园后在草地里打滚,玩得很开心。

后来爸爸告诉宁原,这么做是为了让他感受到即便一无所有,只要有家人和朋友在身边就有温暖。“这种感受是陪伴我一生的,让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包容看待世界。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