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带货新招”暗藏多少“坑”?
翻看测评时心动“种草”,入手产品后却发觉“被坑”……近年来,一些“第三方测评”虚假宣传、商测一体,为吸引流量、快速“变现”而耍起“花招”,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第三方测评”不应偏离公正真实的轨道,亟须规范发展、回归本源。
产品测评成部分商家“带货新招”
面对“过载”的网络电商信息,下单前翻翻产品测评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习惯。中消协数据显示,近八成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
“有些用户希望通过测评视频了解行业情况,更多消费者希望借此辅助自己在短时间内做出购买决策。”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李达军说。
近年来,“第三方测评”正是因内容浅显易懂、测评体验具有可参考性而“火速出圈”。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有部分测评博主浑水摸鱼,让消费者难下决断,甚至“买后被骗”。
虚假夸张宣传,实物差别明显。一位从美妆公司离职的员工介绍说,有的美妆博主在测评“褪红面膜”时,先拍摄揭下面膜的画面,再用热水敷脸使皮肤变红,剪辑视频时调整顺序,让消费者相信产品功效。北京某时尚博主透露,服装测评也有类似现象。“有的用夹子夹住衣服背面,廓形能变修身;有的样品和产品差别较大,消费者很难甄别。”
评价截然相反,顾客左右为难。记者在某平台搜索同一款美瞳产品发现,有博主称“没有干涩感”,也有的称“戴上就流泪”,不少消费者直呼“不知该听谁的”。上海锦天城(天津)律师事务所律师尚丽娟表示,博主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测评结果出现分歧,也有一些商家故意借博主之口诋毁竞品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看似“中立客觀”,实则“商测难辨”。中消协发布的报告显示,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