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建设策略分析
作者 张之明
发表于 2023年7月

网络社会的快速膨胀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大学生群体也未能幸免,出现了以网络依赖为突出表现的众多心理问题。大学生外出活动人际交往大为减少,娱乐也多集中于线上游戏、追剧、直播等,成为网中人。种种宏观与微观因素使部分大学生深陷网络泥潭,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社交意愿降低、亲子关系不睦、体型失范,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恐惧等情绪。甚至个别大学生不愿意返校学习,这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及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尝试分析通过综合运用优势视角、认知行为疗法、运动干预、人际干预、家庭干预、团体辅导等多种干预措施,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发掘积极潜质,降低网络依赖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影响,使大学生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

一、大学生网瘾及其他心理问题的状况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目前没有固定的定义。国际卫生组织定义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年龄介于13~29周岁的青少年对互联网产生依赖心理,长期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沉迷状态,并有难以抗拒反复上网的想法,从而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损的成瘾行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列出基本表现和诊断标准,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使用互联网的失控行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失。其中持续时间很重要,网络成瘾障碍时间诊断标准是指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短期的大量上网未列入。

网络成瘾内容包括游戏、信息收集、网络关系、网络购物、网络赌博、色情成瘾等。正常的网上冲浪工作、学习、娱乐是需要的,如果长期每天超过6个小时,就可以认为网络成瘾。这也从侧面说明大学生长期在线学习的弊端,如果平均每天四节课,加上预习、复习、作业及娱乐,远远超过6个小时,对身心健康成长不利。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大约2404万;农村与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相近,估计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人数大约为3329.9万人。

(二)宏观层面的泛在网络生活场景

“泛在网”是指广泛存在的网络,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构建泛在网络社会,实现互联互通,带动信息产业及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网络已介入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工作学习娱乐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很多从小就接触网络,认为网络是天然的生活要素。我国在线教育培训本就蓬勃发展,在线学习人数增长迅速。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达4.23亿人,比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2020年初以来,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教育。教与学便利了,也确实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网络依赖或者说网瘾使大学生混淆现实与虚拟世界,导致线下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进而更加隔离自我和外部世界,出现更多遁世和逆反心理。

互联网的可得、虚拟、互动、平等、匿名等特性,诱惑着青少年。比如热门网游《王者荣耀》,霸占了众多孩子的时间,广大家长愤怒地称之为“王者农药”。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