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一出,线下文旅深觉凛冬将至——有了元宇宙,人们会不会不到景区游玩了?
按照最为具象的元宇宙想象,电影《头号玩家》中的虚拟游戏《绿洲》炫目而丰富,现实世界则是衰败、无聊和苦闷的;甚至《黑客帝国》系列则更进一步,将“矩阵”所打造的幻想空间视为现实,而真正的现实则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巨大培养皿。
在这些想象中,现实与元宇宙处于零和博弈之中,元宇宙就像是现实的癌症,早晚会吞噬自己的母体。当然,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人本主义是大体遵循的政治正确,即便是《头号玩家》的主角在胜利后也要劝说身后的玩家们多陪陪现实中的家人,所以这些电影对于数字空间自然抱有深深的警惕,甚至恶感。
其实,元宇宙目前仅仅是一个概念,即便要实现电影中的想象,也需要AR、VR、MR、数字孪生、区块链和AI等技术极为跨越式地发展。我们其实不必以元宇宙的高阶形态来想象今天的应用,就像我们终有一天要走向星辰大海,但是现在还是老老实实深化探月或者尝试探日来得更加实际。
也就是说,现实和元宇宙远远没有到针锋相对、正面对决的地步,那些尚且不过是影视作品中的想象和科学伦理的前瞻探讨。在今天,我们更应寻找两者结合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其实并不难实现。
什么是元宇宙?虽然目前科技和投资领域对于元宇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究其本质,还是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永远存在、完全覆盖的虚拟空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有一天这个虚拟世界可以自给自足,但是缺乏了人类的存在,那么对于人类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从根本上说,人是元宇宙和现实的连接,只要有人存在,那么不管是硬件连接、符号映射,还是伦理规则,元宇宙在人类摆脱肉身之前,必然要和现实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连接。
如果我们先把人机接口、AI学习、数字财产保护、数字货币升级等技术问题先搁置一下,回归元宇宙的本质,就会发现广义上的元宇宙伴随人类文化史同时诞生,岩洞壁画、敦煌壁画、口语故事、文字、戏剧、2D和3D游戏,都是某种形式的元宇宙。

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提出一个“元宇宙率”的概念,只要有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就拥有了元宇宙率,不同的技术使得比例升高,但是纯粹的元宇宙,就像是远方的地平线,我们只能接近,却无法到达。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探讨如何更加实际地让现有产业实现“元宇宙+”的突破。相对以往谈论较多的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行业,线下文旅其实也可以在此有所作为。
超越文字的媒介——元宇宙
我们曾经针对苏州文旅的现状提出一个城市戏剧的概念。
苏州旅游资源不像北京和杭州,有故宫和西湖这样的核心景区,而是一串珠帘(护城河沿岸各个城门)、一幕繁星(各大园林),相对比较零散,无法串联出一个核心来,所以也就難以形成一条故事线,单独拿出一个虎丘、拙政园来,也难以和西湖、瘦西湖比,更不用说故宫了;而有的景点形态有了,但是缺乏内容,只能让人草草一观,比如相门城墙和蛇门遗迹。
既然古城区众多旅游资源缺乏整合,缺少故事线,那么就需要规划者主动设计提供一条故事线来串联起整体旅游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