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江西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而如何在一个经济欠发达、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地区,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江西要面对的现实压力。这也是全国同样发展程度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求解这一难题或更具普遍意义。
6月中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深入江西南昌、赣州、吉安等多地调研采访感受到,身处内陆的江西正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求解内陆省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有些创新的发展模式正初显成效,或可为同类地区提供示范与借鉴。
在国家振兴原中央苏区发展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搭建一个平台、引进一个团队、集聚一批人才,孵化一批企业、催生一大产业”,这一模式在赣州初显成效。而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国家政策支持之下的平台构建。
如同专家所建议,让国家平台走向中西部、服务中西部,将是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最大的瓶颈制约
江西省委书记尹弘今年4月撰文称,当前,江西正处在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使命。与此同时,尹弘也指出,近年来,江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稳步前进,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最大的瓶颈制约。
江西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江西国家级大院大所偏少,部属高校缺乏,国家级创新平台还不多”。
有专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目前,江西全省仍然仅有一所211大学,但没有985高校,没有国家实验室,也没有全国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就是大科学装置。少了这些大平台,要实现科技创新,就没有了依托。
创新平台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很难。
6月初,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分析中国人才流动特点,其中2022年一线城市人才聚集放缓,二线城市人才小幅流出,三线、四线城市持续流出;三线、四线城市流入流出占比均有所增加,且流出占比增幅大于流入占比。
这也是江西部分城市引才聚才的现状。“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仍是对很多江西人才进出状况的形象描述,巨大的“落差”让江西各城市苦于如何留住人才。
南昌大学一位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相对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给出的高待遇以及一线城市的活力,他所带出来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有不少就没能留在南昌。
江西吉安一位干部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称:“现在三四线城市要留住人才非常难,这和本地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有很大关系,合肥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就是背靠优质、丰富的高校资源以及留在本地的高端人才。”
当前,有不少三四线城市引进人才多采用柔性引进方式。对此,已经落户赣州的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张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践证明,依托这类方式的人才不易落地。对于高端人才来讲,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发展后,才能形成聚集效应。随着越来越多高端人才集聚,营造良好氛围,三四线城市的人才才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然而,要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往往意味着长期的巨大投入,极大地考验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撑与政绩观。
江西一位宠物产业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了解到,不少省份的非省会城市也有过搭建纯科研的平台念头,但鉴于前期投入资金巨大、短期见不到效果等原因,都望而却步,这也是很多非省会城市没有科研大平台的原因之一。
京业汇控股集团董事长朱元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当下,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是与时俱进、比较接地气的,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投科研、建实验室,从根子上解决高端科研平台缺位的问题,大多数地方政府下不了投科研的决心。”
开展重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
尹弘指出,江西坚持把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作为重要路径,持续开展重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主动对接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共建高端研发机构,切实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一位院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风险投资能够坚持一轮又一轮地长期投入,而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是今年投入了,希望明年就能赚钱,难以从头做到尾。在现在这个阶段,长周期的创新投入往往要依靠政府。
“硬科技没办法完全通过市场来解决,政府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