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爆炸”也可以救命?
提到爆炸,大家想到的多是危险甚至生死攸关的场面。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爆炸危险的化学物质如果得到合理利用,也能造福人类,例如汽车里的安全气囊,其工作过程被称为“拯救生命的爆炸”。

车祸带来的灵感
汽车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伴随着汽车功率和时速的提高以及高速公路的兴起,行车安全事故越来越频发。对此,人们不得不考虑在车祸发生时,该如何减少人身伤害。
20世纪50年代,亲历一次车祸后,美国工程师约翰·赫特里克(John W. Hetrick)萌生了在汽车上安装安全气囊的想法——减少汽车受撞击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对驾驶员和乘客的伤害。当时他给出的方案是利用压缩空气作为缓冲物质——也就是在汽车上安装一个充满压缩空气的钢瓶——当车祸发生时,将空气释放到气囊中充当一个缓冲垫。
但这种安全气囊的缺陷显而易见:压缩空气钢瓶不仅占用空间,增加汽车重量,其本身还存在爆炸隐患。更关键的是,压缩空气不能得到迅速释放。
有没有不占用空间,且只在剧烈碰撞发生时才会充气的安全气囊呢?
“脾气略好”的爆炸家族成员
经探索,汽车工程师把目光转向了叠氮化钠(NaN3)这种化学物质。叠氮化钠属于叠氮盐,由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叠氮离子构成。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