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既是一个成语,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五计。它有何深意?又有哪些运用此谋略赢得胜利的经典战例?

东汉:虞诩巧计诱敌
115年(东汉元初二年),西北叛乱羌族武装攻扰武都郡(今甘肃陇南成县以西)。东汉邓太后提拔虞诩(xǔ)为武都太守,赶赴该地,迎击羌人。
在奔赴武都途中,虞诩和部下被数千羌人阻截在陈仓崤(xiáo)谷(今陕西宝鸡大散岭)。当时,鉴于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了有利地势,故强攻不可取,又不能绕道行军,虞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诱使羌人离开崤谷这个易守难攻的阵地,虞诩令部队停止前进,摆出一副按兵不动、就地扎营的样子,还宣称:行军受到阻碍,准备向朝廷请求增援,等援兵到了再发起攻击。
拦路的羌人一看虞诩这副固守待援的架势,觉得汉军一时半会儿也跑不了,索性只留下少数兵力监视,其余大部都分散到邻县去抢掠。
虞诩计诱羌人主力离开易守难攻的崤谷之后,立即令部队趁虚突围,急速行军,昼夜兼程,日行百余里。此外,他还令沿途增加灶的数量,每日递增,造成朝廷援军已到的假象,故意向敌人示强。果然,羌人以为汉军援兵陆续赶到,不敢对汉军轻易出击。
就这样,虞诩顺利地通过了陈仓崤谷,赶到武都郡,很快就平定了羌人叛乱。在这场遭遇战中,虞诩设计将羌人主力引离险要有利地形,然后乘势突破拦截,是“调虎离山”计的经典战例。
东汉:孙策施策取庐江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霸一方。在长江和淮河地区,会稽太守孙策和庐江太守刘勋势力较大,双方都虎视眈眈,企图吞并邻地。此外,为防备孙策,刘勋还专门将郡治迁到皖县(今安徽潜山市)。
199年,孙策准备夺取江北庐江。但庐江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刘勋又是一方霸主,刚刚收编了很多袁术的部将,实力并不弱于孙策。如果硬攻,孙策取胜的机会很小,而且就算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為此,孙策一边对外宣称要征讨江夏太守黄祖、为父亲孙坚报仇,让刘勋放松警惕;另一边,抓住刘勋志大才疏、嗜财如命的特点,派人携带大量礼物,给刘勋送了一封信。孙策在信中夸赞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表示要与刘勋交好。不仅如此,他还以弱者的身份求救,称豫章郡海昏县的上缭(今江西永修)经常派兵侵扰,而自己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刘勋将军发兵降服上缭,同时表达了感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