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奇秀 甲天下山
作者 徐俊
发表于 2023年7月
 庐山五老峰,5座山峰,看起来就像席地而坐的5位老翁,因此得名(摄影/殷锡翔)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一诗中这样评价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意思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

 庐山锦绣谷云雾(摄影/郭庆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36千米处,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西畔,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生态交汇岛”,也是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停歇地和候鸟迁徙“导航塔”。

历时千万年造就的庐山地貌景观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地壳沿两条或多条断裂隆起形成的山,凹下去的部分形成的叫地堑,地垒形成山谷或盆地),整个山体南北长约29千米,东西宽约16千米,山体面积约302平方千米,海拔25~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主峰大汉阳峰海拔高达1474米。

 正断层控制形成的地垒和地堑示意图(制图/脚爬客)

庐山如今的地貌景观,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断块作用形成的,而是在断块作用的基础上叠加冰川作用(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和流水作用(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复合地貌。

庐山的形成大概分为4个时期:在晚白垩纪(距今6500万年),古鄱阳湖形成的同时,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到了古近纪至新近纪(距今6500万~258.8万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一定地带内的地壳物质受到水平方向挤压力作用,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在第四纪(距今258万年),庐山地区出现过4次冰期,冰川的刨蚀作用进一步塑造了庐山地貌,形成了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而近1万年来,由于庐山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强烈流水侵蚀作用对断块山构造地貌及冰蚀地貌进行着强烈改造,最终形成了如今看到的庐山地貌景观。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