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爱用谐音表吉祥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岁初,54岁的沈周为宿田先生画了一幅《荔柿图》。画上,沈周以水墨画柿子和荔枝数枝,枝叶交缠,自上方倒挂下来。“荔柿”,谐音“利市”;“倒”,谐音“到”。沈周在大年初一将这幅画送给朋友宿田先生,祝他新年“利市到也”。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谐音梗”。中国人通过谐音来辟邪和求吉的愿望,来自漫长而悠久的传统。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壁画及画像石中,含有辟邪和求吉意义的图案已多次出现。
追根溯源,最先,也许是古代统治者为宣示“神权天授”的神秘与威严,指定了一些“祥瑞”,又或许是先民内心的不安全感,促使他们去寻找一些“祥瑞”来获得心理安慰。总之,以后的漫长时日,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里出于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在祈福、求子、辟邪、祛病这些事上都要“来一下”。
中文也很适合通过谐音表达吉祥的愿望。
汉字中形声字占了八成,同音字又很多,一个读音可以拆解成不同的意思,“谐音梗”便绵绵不绝地生发出来。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读者·校园版》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