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写作里的降维打击
作者 叶伟民
发表于 2023年5月

人这辈子,如果不专事写作,最好听的话大概都留在了少年时代。诸多修辞,以比喻最盛,却也最不得要领,大多是“脸红得像苹果、双眸弯成月牙、瀑布般的黑发”之类,规矩得让人着急。

古人有训:“修辞立其诚。”反过来说,言辞修饰不精当,是会翻车的。比喻既要准确,也要出奇。个中平衡,极为微妙,比喻之难,也尽在此间。

戒掉“大路货”

如果你还保留着小时候的作文簿,以下句子一定不陌生——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大镜子。

2.牡丹花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3.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4.她的心灵如水晶般纯净。

这就是比喻中的“大路货”,提笔就来,但问题也跟着来——不一定烂,但一定不会好。这是为啥?因为喻体和本体太像、太接近、太陈旧了,喻得司空见惯、直来直去,最终失去了想象空间和美感。

比喻的目的,朱光潜说得很清楚:“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如果说写作也有降维打击的话,那比喻绝对是一个,它甚至是某种语义的演算。好的比喻,就是找到喻体和本体间的“超级公式”,在不新之处“喻”出新意来。

给好落差

雷蒙德·钱德勒一生穷困潦倒,却收割了大批“迷弟”“迷妹”,村上春树就是其中之一。他第一次看《漫长的告别》就被惊艳到了,此后40多年,他读了至少12遍。

本文刊登于《读者·校园版》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