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这样画太阳


世纪之交,尼采离世。
大约6年后,瑞典收藏家欧内斯特·泰尔向蒙克发出邀请,他希望蒙克可以画出一幅风格独特的肖像画,以纪念尼采这位思想深邃又影响深远的哲学家。
蒙克先是完成了一幅草稿。草稿中的尼采侧向站立在桥边,陷入了沉思,其身后丝带状的红黄色云彩与被长桥切割的整体构图,像极了蒙克创作于10多年前的名作《呐喊》。
两者不同的是,《呐喊》中的云、路和桥似乎处于快速行进之中,有着强烈的动势,它迫使人们竭力呐喊,其声响足以穿透内心;最终版的《尼采肖像》安静了许多,蒙克去除草稿中的红色彩云,只保留黄色天空和蓝色远山,由此,画作便被忧郁而不是动势包围。这样的塑造方式,恰巧符合20世纪初期的时代特征——压抑与沉闷。而作为哲学家的尼采,则是默默站立,透露着思想者的担忧。

蒙克的忧郁,是时代所致,更是其家人相继离世造成的情绪堆积。1908年秋,蒙克变得愈发焦虑,自我调整无果后,他自愿住进了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专业诊所。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读者·校园版》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