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崖:吕梁山绿了 红色旅游火了
作者 崔靖芳 李杨诗宇 魏良炜
发表于 2023年7月
晉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六柳亭。图/冯帅

被称为“小延安”的蔡家崖村曾是晋绥边区政府及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革命战争年代,晋绥边区肩负着保卫延安、屏障陕甘的重任,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吕梁山区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典型的生态贫弱区。山荒岭秃、地形破碎、土壤贫瘠、沙尘漫天,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蔡家崖人均收入低、生活质量差,是吕梁地区贫困村的典型代表。

“吕梁我是第一次来,我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吕梁考察,下飞机后驱车近两小时来到蔡家崖,向晋绥边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吕梁精神”,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

6年过去,蔡家崖续写着“吕梁精神”的新活力。昔日的“红色故地”如今映出了“绿色底色”。上千亩的经济林,增绿又增收。曾经长期靠天吃饭的蔡家崖村,如今吃上了“红色旅游饭”。在蔡家崖村,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蔡家崖村正在聚势蝶变。

盛夏的元宝山绿意成荫,树影婆娑,从山顶俯瞰,一处村落安静地坐落在山底。

初升太阳,照亮蔡家崖村。这里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八路军120师师部和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时称“小延安”。

吕梁精神便诞生在这片红色故地。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他指出,要把吕梁儿女用鲜血铸就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代,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6年来,吕梁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续写“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如今,红色故地日子红火向前,吕梁精神融入骨血,扎根在发展的每一里路,化成这片黄土地新的发展底蕴,凝聚了新的发展力量。

迎难而上,增绿又增收

曾经的吕梁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到处是荒山秃岭,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而兴县又是其中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吕梁当地的干部群众说:“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6年间,绿色渐漫山野。艰苦奋斗的基石,凝聚着吕梁人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决心和干劲。面对荒山秃岭,他们拓荒植树;土地贫瘠,他们开展山区小流域治理;缺乏产业,他们流转土地,栽下核桃、红枣、杏子等经济林,带动乡亲们增绿又增收。

而今,晋绥大地,满目葱茏,一派生机。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增绿与增收的双赢之路仍在不断延展。

6月的蔡家崖,鸟鸣绕青山,绿水映花红。

“以前光秃秃,现在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漂亮得很。空气也好,一点不比城里差!”今年90岁的温守慧老人,几乎每天都会拄着拐杖上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西侧的公园转转。公园里,大树下乘凉、下棋、拉家常的乡亲们一拨儿接着一拨儿,从清晨到黑夜,欢声笑语间满是幸福滋味。

穿过公园,漫步在青石板铺成的“红色一条街”,干净的街道,整齐排列的沿街店铺,往来的游客,忙碌的商贩,构成了一幅和谐喜气的画卷。“来尝尝!这些都是从元宝山上的果树摘的,自己种的。”铺子里,红枣、杏干、桃干、核桃,样样个头饱满。咬下一口杏干,清甜果香从舌尖散开,弥漫口腔。

元宝山上,桃树、杏树、核桃树遍布山头,林立成群。村里种植的这上千亩经济林,每年能为乡亲们增收20余万元,惠及90%以上的村民,成为村民们发家致富的“金元宝”。

又是一年夏日晴,这是蔡家崖村黄杏收获的繁忙季节。蔡家崖村第一书记温宝泉,指着一棵杏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去年这些杏树都进入盛果期了,如今光这片杏林正常年景就能收100万斤。

什么样的杏子最甜?哪些适合晒成杏干?哪些适合直接销售鲜果?去年,蔡家崖村党支部专门组织出去学习考察果品深加工技术。紧接着,蔡家崖村建起了自己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对杏、核桃、红枣等进行深加工,打造系列品牌农副产品,提高村民收入。“村里的经济合作总社,在村居民人手一股,村集体产业发展了,大家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本文刊登于《民生周刊》2023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