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科技创新 护佑黑土地
作者 郑旭 郭鹏
发表于 2023年7月
梨树县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推广“梨树模式”,严格落实耕地和黑土地保护相关责任。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东辽河、招苏台河横贯全境,有耕地393.8万亩、人口74.2万,其中农业人口54.9万。该县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全国第一、粮食总产全国第四,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2007年起,这里实施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探索并形成了粮食增产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叠加效应的“梨树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梨树县先后被国家各部委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美丽乡村重点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梨树县,詳细了解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合作社生产经营发展等情况,并作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深入总结‘梨树模式’向更大面积推广”“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指示,为梨树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着梨树广大干部群众向着建设农业强县目标砥砺前行。

6月的吉林,绿色奔涌。

时为夏至,走进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齐整的玉米苗亭亭玉立,极目远眺,湛蓝的天空下,大地无垠,翠海无边。

这里,有厚重的足迹,也有难忘的记忆。

2020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核心示范区地块,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

总书记在这里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接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听社员们说,每公顷土地年纯收入可达到万元以上,总书记十分高兴。

总书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让梨树人坚定了信心。

3年来,梨树人民不负总书记殷殷嘱托,黑土地保护利用有了新成效,农业与科技融合有了新进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了更高级的形式,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广。

把科研和论文做在黑土地上  

在一块方方正正的试验田里,黑土地保护专家李保国教授稍显吃力地蹲下身子,抓起一把黑土,看了看成色,用手捻了一捻,靠近鼻子闻了闻。他身边的学生,也有样学样,综合教授给出的结论,把形成的观测数据输入笔记本电脑。

年近六旬的李保国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在梨树县扎根搞科研10余载,是“梨树模式”的主要创造者之一。用教授自己的话讲,农民把他当专家,学生把他当老师,但他自己不能飘,一定要当好一个脚在地头、心有沃野的农民,一个躬亲示范的师长,所以,干他这行闲不得也懒不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粒种子、一把麦子、一捧稻子、一株玉米……对于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有一份特别的牵挂。

李保国告诉记者:“来梨树考察调研那天,总书记说,2018年他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来看看玉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粮食是基础,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考察当天,李保国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总书记,梨树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代末年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

当李保国介绍到这里时,习近平总书记说,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黑土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

李保国告诉总书记:“我们想了个办法,让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还能抗倒伏。”

这就是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当时,梨树县已经推广200万亩、吉林全省推广了1800万亩、计划推广到4000万亩。

总书记仔细听取了“梨树模式”及推广情况后强调: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本文刊登于《民生周刊》2023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