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和缩影。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走过86载峥嵘岁月,她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她就是中国人民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情况。2017年10月3日,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2022年4月25日,五四青年节前夕,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一年多来,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上勇往直前。
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6月,正值毕业季,鲜花盛开,树影婆娑。记者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三三两两的毕业生身着以人大红为底色的新版学位服,在红砖红墙的明德楼前拍照留念,欢声笑语,青春洋溢。
明德广场上竖立着一张巨大的火车票,从延安站开往中国人民大学站,最终驶向前程似锦站,这是人民大学对毕业学子们的殷切期盼。
记者发现,6月初刚刚亮相的新版学位服,處处是巧思。红色的学位袍衣身颜色,代表人民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袖口绣制了宝塔山、延河水图案,代表人民大学从延安一路走来;门襟处华丽的“1937”刺绣,代表人民大学于1937年建校,新版学位服融入了人民大学的历史变迁和红色基因。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设立于学校博物馆内,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人民大学的历史沿革、建设发展等情况。
跟随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来到人民大学博物馆前,树影中的白色建筑透露着庄严肃穆。大师墙、校歌、校训以及校史展内的一件件档案、一幅幅老照片,掀开了那段珍藏86载的红色校史。
193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而这正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来自全国各地、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许多青年纷纷涌向延安。博物馆副馆长刘春荣把记者带到了一张老照片前,照片中是19岁的印尼华侨孔迈,照片背面写着“妈,把我献给祖国吧”,稚嫩的脸庞上目光坚毅。
当年,陕北公学办学条件艰苦,既没有充足的粮食,也没有像样的教室和宿舍,学生们一边上课,一边还要挖窑洞、筑讲台、修操场。陕北公学办学两年,培养出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陕北公学等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从延安奔赴华北。师生们没有固定的教室,辗转阜平、张家口等地,白天行军,休息时在树林中就地上课。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办学时间虽短,却培养了各类干部近2万名。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战火中的大学”到“解放区最高学府”,中国人民大学从延河之畔一路走来,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传承不息,成为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
时间来到2022年4月25日,带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人大校园,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他叮嘱:“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
当总书记离开学校时,2021级哲学院学生何欣是道路两旁欢送队伍中的一员。“参观校史展,让我身临其境去学习校史,更深刻地理解校史,让我感受到党对教育事业付出的心血。未来,我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博物馆的灯光照在何欣脸上,她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精神品格”关键是要守住学校的“根”和“魂”。这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在传承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上下足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