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是人类最复杂的实践活动,战争复杂性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紧密关联,随着人类活动空间和军事技术融合发展,跨域作战正在成为现代冲突对抗的必然结果。网络空间、电磁空间、认知领域等“非接触式”的隐形空间,是链接陆、海、空等实体空间的核心地带,是实施跨域作战的“神经”枢纽,逐渐成为大国角力博弈的重要战场。隐形空间对抗方式多维多样、手段隐蔽无序、疆域模糊难辨,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战争形态。
隐形空间对抗的方式
复杂性是战争的本质属性,隐形空间强调“战争形态由兵力火力消耗战向跨域精确破袭战转变”,对抗贯穿“情报侦察、指挥控制、联合打击、综合保障”全过程。隐形空间对抗是时代的产物,从近几场冲突看,隐形空间对抗的运用越来越常见,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方式,而是根据不同对手、不同强度,灵活运用不同空间、不同手段组合发力,形成利于己方的战略态势或者战场优势。
低强度隐形空间对抗。低强度对抗博弈是指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处于合作和竞争关系,双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领域保持一般性竞争性互动。此态势下,隐形空间对抗重在掌握信息、保持存在,主要表現为两种方式。一是隐蔽突破渗透。竞争双方运用网络侦察手段,持续、隐蔽对对手政治外交、军事及关键基础设施等网信体系目标侦察渗透,长期窃取对手关键领域信息数据,在核心节点预先设置“暗桩”,强调保有隐形空间的局部优势。二是持续侦察监视。竞争双方依托陆、海、空、天、网等侦察资源,构建针对对手的侦察预警探测体系,常态保持高频度侦察状态,夺取和保持隐形空间信息优势。在双方利益攸关区域,双方结合练兵备战行动,主动设计突防突击、情报侦搜等科目,诱导对方电磁目标活动,借机搜集掌握对手核心数据。
中强度隐形空间对抗。中强度对抗博弈是指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之间保持合作和竞争状态,但竞争成为双边关系主旋律,双方围绕核心关切展开全方位对抗较量。此态势下,隐形空间对抗重在警示攻击、威慑施压,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非接触精准破袭。竞争双方围绕战略目标,运用“非接触式”武器手段,通过隐形空间精准攻击对手核心网信目标,直接或间接影响对手实体空间目标,令对手吃“哑巴亏”。2010年8月,美国运用“震网”病毒精准袭击伊朗布什儿核电站,迫伊搁置核发展计划,就是隐形空间精准破袭的典范。二是实战性干扰检验。竞争双方在利益攸关区域,强调运用隐形空间对抗装备手段,试探性、警示性干扰攻击对手主战武器装备等,验证装备作战能力,相互试探对手底线,威慑教训对手行为。三是叙事性认知较量。竞争双方依托网络信息和现代媒体技术,围绕全球战略格局走势的思想博弈和政治塑造,相互试探阐述己方核心诉求,依据自身利益提出不同主张,制造对方负面国际形象,诱导网络舆论走向,争取国际舆论主导权。
高强度隐形空间对抗。高强度对抗博弈是指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合作沟通渠道基本断绝,竞争双方在隐形空间对抗日趋白热化,并怂恿主导发动“代理人战争”。此态势下,隐形空间对抗博弈重在介入支援、杀伤慑止,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持续攻击遏控。竞争双方着眼实现战略目标,灵活运用网络攻击、电磁干扰等隐形空间对抗手段,持续攻击破坏对手军事信息体系,大规模瘫痪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目标,慑止对手可能冒险行为或支援“代理人”实体空间作战,夺取和保持隐形空间优势。二是高技术外部支援。主导发动“代理人战争”一方,运用隐形空间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支援,采取提供实时战场态势、重构作战体系、远程指挥行动、指引火力打击,以及赋能“代理方”武器装备等方式,提升“代理方”整体信息化水平,跨域式跃升其综合防抗能力。三是占控认知领域高点。竞争双方围绕占控隐形空间资源,采取信息轰炸和信息遮断等手法,针对目标国进行战略叙事,以特定事件极度渲染、歪曲叙述,进行标签化定性,通过观念塑造、舆论操控等构建对对手不利的负面情感认同,占据义理制高点,为其行动提供道义和法理依据。

隐形空间对抗的特点
伴随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战争特征也呈现多样变化。隐形空间对抗,作用效能由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认知领域渗透,作战手段由单一方式向多维融合、立体攻防拓展,对抗形态呈现指数级、爆炸性的复杂嬗变,衍生出许多独有的战争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