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武器诞生后,国际社会为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地缘政治稳定、避免发生核战争,逐步构建了当今世界核军控体系,以期限制核武器的研制、试验、部署和使用,进而阻止核武器扩散、防止核战争,最终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冷战前期,美苏两国剑拔弩张竞相发展核武器,甚至曾发生“古巴导弹危机”这种将世界推向核战争边缘的事件。20世纪60年代末,美苏核军备形成相对均势,也都意識到核军备竞赛可能导致的恶果,在此背景下构建国际核军控体系成为可能。此后,以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起点,《中导条约》《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军控条约陆续签订,逐步形成了目前的世界核军控体系框架。核军控体系的建立有效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限制了有核国家及其核武器的数量,为保持全球战略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近些年来,美国出于维持全球霸权需要,大力鼓噪大国竞争,不断激化地区矛盾,肆意挤压他国战略安全空间,主动退出《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等军控支柱性条约框架,使世界核军控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近日,普京宣布俄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使美俄目前唯一的双边军控条约濒于崩溃,也将世界核军控体系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美俄双边核军控条约命悬一线
毋庸置疑,美俄由于掌控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核武器,因此在世界核军控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但俄格战争、克里米亚危机、乌克兰危机等事件促使美俄关系持续恶化,美国政府更是宣称重返大国竞争时代,导致美俄核裁军进展趋缓甚至面临中断风险。目前,美俄已先后退出了《中导条约》,仅剩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命悬一线。
1987年底,美苏两国签订了《中导条约》。该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均不得生产、试验和部署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的短程和中程陆基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这相当于彻底销毁了一个武器类别,在世界核军控史上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国际社会本想以《中导条约》为起点,推动实现全球无核化。但自该条约签订之后,美俄双方就《中导条约》的争议从未间断。2019年8月2日,美国宣布正式退出《中导条约》,俄罗斯也旋即退出,《中导条约》全面失效。

《中导条约》是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在维持核霸权的基础上,追求战略平衡相互妥协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核力量发展失衡、俄美关系日趋紧张、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增大,《中导条约》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改变。《中导条约》的限制成为美国谋求绝对军事优势、实现霸权利益的“绊脚石”。为满足新时期“大国竞争”战略需求,美国政府主动退出《中导条约》,扫清了发展陆基中程导弹的障碍。其实在退约前,美国就已经在推动中短程陆基巡航导弹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核武器小型化和低当量化改造。目前,美国正在推动多项新型陆基巡航导弹、新型陆基弹道导弹、陆基高超声速武器研发,射程涵盖近程到中远程,速度覆盖亚声速到高超声速。此类武器的研发和部署将加强美国的前沿存在,增大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
目前,美俄之间的双边核军控条约仅剩2010年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