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登岛作战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军兵种联合、立体登岛歼敌控岛之战,体系化对抗将是基本作战形式,装备体系化是渡海登岛联合作战的必然要求,工程装备是装备体系不可少的分系统,是渡海登岛联合作战至关重要的保障力量。二战中,诺曼底登陆战役、硫磺岛夺控作战都证明了工程保障在渡海登岛作战中的重要作用。抢滩登陆的高难性、部队机动的快速性、打击的猛烈性、破坏损毁的严重性对工程保障提出较高要求。
突击破障车、机械模块化桥、遥控挖掘机、移动顶升平台等专用工程保障装备,是完成渡海夺岛工程保障任务的物资基础。受海峡阻隔、作战对象威胁破坏大、工程装备重量大等因素影响,装备保障面临诸多矛盾困难。我军工程装备与美、英等军事强国相比,在编配数量、结构功能、智能化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开展工程装备需求论证,构建渡海登岛作战工程装备体系,对加强工程装备顶层设计,提升练兵备战质效,指导工程装备的采购编配、创新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体系的定义及研究方法
工程装备体系定义 工程装备是用于军队遂行工程保障任务和国防工程建设的装备。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程装备的应用,渡海登陆任务中工程装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破除障碍保障己方快速机动,设置障碍迟滞或破坏敌人机动,即实施机动与反机动保障;二是实施生存保障,提高军队生存能力;三是民生工程修复,尽快稳定局势。结合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装备体系的定义,将渡海登岛工程装备体系定义为:在渡海登岛联合立体作战中,为达到整体作战最佳效果,根据作战任务变化和工程保障要求,由功能上相互支持、性能上相互协调,按照特定结构耦合而成的更高层次的、多种类型的工程装备系统。
工程装备体系研究方法 渡海登岛工程保障任务由装甲工程车、工程机械、工程运输车辆及工程器材等多种装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工程装备体系,具有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现性”特征。為研究较为完整的工程装备体系,提高工程装备体系的整体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任务特性和能力的工程装备体系需求分析思想。
“基于能力”的工程装备需求分析思想,是以能力为牵引,面对多样化工程保障任务,把能力作为任务和装备之间的桥梁,由完成任务需要具备的能力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装备,把能力需求作为装备发展的重要依据,最后将能力物化为装备。
任务需求分析
将渡海登岛划分为抢滩登陆、岛上进攻、城市争夺、战后管控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特性,实施工程保障专业性要求较高,所需工程装备也不同。
任务特性研究 一是抢滩登陆阶段。在近岸水域,工程保障的任务是对作战对象设置的水中障碍、水下爆破物进行清除;在水际滩头,需对敌设置的多道带、大纵深混凝土角锥、反坦克壕、拒马、块石防波堤等障碍进行破除,在滩涂上为抢滩登陆装备及人员开辟上岸通路,并做好标识。
先头部队登陆后,为充分利用敌人的港口码头,还需对被破坏损毁的港口、码头进行抢修。1944年6月7日,德军预料到盟军必将夺取位于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隧将码头、防波堤、起重机等港口设备全部炸毁,将港口水域里遍布水雷,还用沉船堵塞航道。美军工兵专家认为这是“历史上最周密、最彻底的破坏”,盟军用大量工程保障力量耗费3个星期才恢复瑟堡港的吞吐能力。
二是岛上进攻阶段。在上岸向岛纵深进攻作战过程中,沿海通往城市的道路、桥梁、隧道极有可能被炸损毁,为克服人工障碍和天然障碍,保障部队辎重通行,需急造军路,或对坍塌的道路、桥梁、隧道进行抢修抢建。为扩大作战半径,需对被摧毁的机场进行抢修抢建,或开辟临时野战机场,也可将适合起降的高速公路改建为机场跑道。
1945年4月20日,美军登陆硫磺岛后,使用工程装备将1号机场跑道扩建为3000米长,2号机场跑道扩建为2100米长,满足了战斗机和B-29轰炸机起降,作战半径覆盖了整个日本本土,加速了日本的溃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