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俄军在原星座-M、星座-2M等指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始了星座-2015一体化战术指挥系统的研发工作。该系统主要运用于俄陆军旅及旅以下部(分)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软件主要包括:指挥、通信与数据交换、侦察、电子对抗、防空、工程和物资保障、炮兵等子系统和1个集成了无线电中继通信、对流层通信和数字通信的信息网络;硬件主要包括各种设备终端。在2021年4月初,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星座-2015一体化战术指挥系统的应用将改善合成部队的指挥、侦察、电子对抗和通信,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数据空间来指挥下属的部(分)队。”随后,俄军要求星座-2015的研发单位——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加快系统的交付工作。根据俄罗斯国防部与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于2018年12月签订的合同,在2027年底前,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将向俄军提供40个旅的星座-2015一体化战术指挥系统,并确保其正常运行。目前,俄陆军已有4个旅配备了该系统。
俄军的网络中心战
俄军大力发展星座-2015一体化战术指挥系统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实现其网络中心战的构想。早在苏联时期,苏联元帅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索科洛夫和德米特里·莫菲耶维奇·亚佐夫等军事将领就开始思考部队指挥控制的新方法。当时,苏军提出了“网络中心型系统”这一概念,并对该概念的运行、实施流程等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开始相关装备的设计工作,甚至在军事院校制定了训练计划,以训练高级指挥员掌握这种新的作战方法。但随着苏联的解体,“网络中心型系统”这一概念也不得不终止发展。
随着美军网络中心战概念的兴起,俄军也开始对网络中心战展开研究,并积极在演训实践中检验该概念的运用方法。2021年1月,俄罗斯西部军区第144摩步师在布良斯克州某靶场举行了一场网络中心战演习。在演习中,俄军采用网络中心战的模式,将2S19M2姆斯塔自行榴弹炮与其他作战力量协同配合,共同打击敌目标。演习中的所有参演人员都能与姆斯塔自行榴弹炮取得直接的联系,实时交换数据信息,并通过无人机或侦察设备为其修正目标方位和调整火力。俄军在对这次演习进行总结时指出,网络中心战模式提高了作战效能,能够使火炮的射击速度达到10发/每分钟,仅需10分钟就能完成数据的采集、信息的输入等火力打击的前期准备工作。
俄军认为,发展网络中心战具有多种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加强不同作战单元之间的协同与信息交互。在传统的指挥流程中,所有的战场信息都先传送到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经过加工处理后以命令或指示的形式下达给执行单位,互不隶属的两个作战单元则需要指挥中心组织他们之间的协同与信息交互。这种作战体系的反应速度通常取决于通信渠道的信息传输能力和指挥员的工作效率。当一个指挥中心或通信线路被摧毁后,作战体系内的各作战单元之间将失去相互联系,这将对作战行动带来重大的影响。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借助网络技术将不同的力量整合在同一个网络空间内协同作战,可以使这些力量建立直接的联系,加快信息传输效率,使整体战斗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网络技术还能够提高部队的指挥能力,大大减少决策时间和加快部队的部署速度。

虽然网络中心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俄军在分析美军网络中心战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就是对指挥信息系统的依赖性高。2003年春,美军在摧毁了伊拉克军队的防御之后,开始向巴格达进军。要越过幼发拉底河,就必须夺占一座被称为“桃子”的大桥。马尔科内中校率领的第69装甲团2营担负先遣作战任务,负责夺占“桃子”。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实施网络中心战,为陆军部队配备了最新的蓝军跟踪系统,指挥官可通过该系统获得有关战场部署的最新信息。蓝军跟踪系统屏幕上能够显示所有的参战部队,其中美军为蓝色,对方为红色。这些军标由情报人员根据卫星、无人机和其他侦察设备提供的数据实时更新。经情报人员的初步侦察,桥梁上没有守卫,附近也没有伊军,因此在蓝军跟踪系统的屏幕上没有红色军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