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作者 何剑
发表于 2023年7月

摘要:在摄像中,所谓的“画面构图”就是镜头将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排列.并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将视觉图像呈现给受众。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电视摄像技术中画构图艺术特点,其次对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电视摄像;画面;构图;艺术

中图法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在拍摄过程中,最常见的技术是电视摄像技术。

在视觉意象的发展和运作中,可以将更多的图片进行匹配,而观众在观看时,画面的构成将会对观众的视觉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与摄像技术密切相关,为使观众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好的舒适度,本文提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注重构图,适应现实,促进摄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电视节目。

1 电视摄像技术中画构图艺术特点

1.1 固定性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作品的构成规律,要符合“四三”或“一六九”原则,根据这2 个基本要素来确定节目的固定比率。摄像机是一种“多方向摄像”,它可以垂直拍摄,也可以横向拍摄。电视摄像和摄像、绘画不同,需要较长时间,而且要一次完成。

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和光照,就会对其进行调整,相比于摄像机,电视更稳定[1] 。

1.2 能动性

摄像作品分为静态作品和动态作品。运动是摄像构图的主要特征,摄像构图的主动性主要是由被摄体组成,也包含机械的能动性和图像的能动性。构图的能动性会对画面的动态和视觉感觉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机械的移动和物体的移动则是构成要素。电视摄像不同于绘画和摄像,电视摄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拍摄不同的影像。电视摄像所具有的能动性要求摄像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到被摄体的每一个动作,将节目呈现给观众。

1.3 连续性

电视摄像和摄像、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影像将拍摄的内容展现给观众,而绘画和摄像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的。电视摄像图像既是连续的,也是序列的,所以在设计和布置时,要全面考虑画面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证摄像质量,避免与现实不符。在摄像时,要严格遵循摄像技术的各种要求,尽量减少拍摄对象,使观众的视觉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使电视产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2] 。

2 电视摄像画面构图艺术

2.1 静态构图原则

构图是摄影创作的一门艺术,从开拍前到结束,贯穿整个摄影工作。若要创作出好的艺术品,则必须灵活使用电视构图原理。电视画面的主要功能是表现动态的对象,而在构成上,仍要遵循静止的构成规律。所以,在探讨电视摄像作品的艺术价值时,必须先了解其基本原理。

2.1.1 突出主体

构图的第一要务是突出人物的意象,合理地选取、排列人物的方位,处理好与陪体、环境的关系,达到主次分明、相互照应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将对象分为中景、近景、远景等,或者采取跟拍的方法,使对象处于画面的结构中央。主体的表达方式通常有2 种。一种是直接表达法,即在画面中给予对象最大面积、最明亮的照明、最显眼的位置,向观众展示主题。第二种是间接突显,借助周围的环境和氛围,间接地衬托和强调对象。通常,在摄像时,主角的面部要面向摄像机,形象要完整;陪衬的角色可以从侧面呈现,但不必完全,甚至可以适当虚化。另外,在实际拍摄中,要注意在对象的四周留出适当的白,以便给主体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冲击。特别是在拍摄人物时,画面不能过大,应该在上下2 部分留出适当的空白,这样既可以让画面舒畅,又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想象力。

在电视摄像图像的构图中,除了要合理地安排主体与伴体之间的关系,还应注意前景与背景的关系。

特别是背景要简练,以突出环境特征。例如,在室内摄像时,尽量避免窗子的遮挡,或者把窗帘拉上;夜间摄像时,避免直接照射镜头,避免因光圈缩小而使物体变黑。

2.1.2 活用线条

线是由图像所呈现的光与暗的界限。线条是电视摄像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构图方式。在摄像时,要从所摄的图像中提取出主要的线条,从而为主题的表现提供必要的帮助[3] 。

本文刊登于《计算机应用文摘》2023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