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开进县医院的大巴车
作者 文思敏
发表于 2023年7月
6月中旬,一辆经改造携带乳腺机的大巴车在一家县医院门口为居民服务。(图/文思 敏)

6月中旬,中国中部省份一家县城医院门诊楼外,天气已经有些炎热,但仍有不少女性撑阳伞前来,排队等待领取刚刚完成的乳腺癌筛查结果。她们排队的位置,停着一辆外观平平无奇的大巴车,而它的内部是被改造过的,放置了一台集筛查、诊断、定位于一体的数字化乳腺机,来自于GE医疗。为了将这台两米多高的设备纳入车内,大巴车的车体空间还做了下沉设计。

这辆特殊的大巴车从该省省会城市开来,路程4个小时。为了推进对基层的乳腺癌筛查,省会城市的龙头肿瘤医院会采用这种车载乳腺機的方式,周末到下属“医联体”的基层医院开展“走街串巷”式的巡诊,对当地医疗资源不足的状况算是一种缓解。医联体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等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组成,共同构成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集合体。

在两年半内,这辆大巴车已经去了八十多个区县,按照70到100人次的日筛查量计算,它已服务过近3万女性—此前她们多数人并没有做过乳腺癌筛查。

在城市医院,乳腺机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的常规配置。但对于大多数县级以下的基层医院,这类主动预防式的筛查类医疗服务,其重要性往往排在基础病或急救型医疗任务之后。因此,由医联体内部的龙头医院牵头帮助基层医院实施筛查,算是公益帮扶和响应“两癌筛查”任务的一部分。

大巴车内部,为了纳入乳腺机,做了下沉空间的改造。

去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过一份名为“千县工程”的榜单,要求在5年内,全国至少有1000家医院达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一共有1233家县医院入选这个榜单。今年“两会”期间,官方再次释放明确信号—医疗资源要下沉到基层医疗体系中,提升基层的诊疗能力。按照4月13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说法,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分层来看,对设备的升级换代,是提升诊疗能力的必要条件。与之相对,中国的基层医疗这个大市场,对于各家医疗设备公司而言,越来越多地扮演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角色。但是,要敲开这个市场并非易事。大部分情况下,医院采购设备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医院评审,充分论证所需设备的性能和价格范围后才会进入招标环节。“县级以下的诊疗机构的设备采购,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国家的整体规划,采购的时间节点都要跟着国家的预算走。”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行业的市场营销人士说。

逐步松绑的市场

要把医疗资源卖到县乡级别的公立医疗机构,“配置证的放开”是一个重要节点。一家医院计划采购医疗设备,前提是要有资金,同时还得有证。中国对大型医用设备长期实行严格的配置审批管理,医疗机构须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方可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甲类大型设备由国家卫健委审批,乙类大型设备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批。过去,一张配置证的审批耗时长达2到3年,在客观上限制了很多医院自主购置设备的权限。

国家上一轮对配置证松绑,是在2018年。伽马刀等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由甲类下调为乙类,审批流程大幅精减。从那以后,每年春天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中,一些重要设备的配置被陆续取消或下调审批级别。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将CT和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MR)调出了乙类目录,部分放疗设备也获得了降级管理。今后,单价在3000万元以下的CT、MR都归属于自主采购范畴,采购这些设备就变成了“医院需要,买得起,就能买”。

“很多医院会因此改变他们的采购策略。配置证放开以后,医院会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比如说,考虑医院在学科能力上的发展。他们会希望在投入这笔钱后用上一台更能匹配发展规划的设备。”联影医疗解决方案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除了配置证放开,央行的贴息贷款政策也刺激着县城医院对于换新设备的渴望。去年9月至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过一笔用于设备更新改造的专项贷款,其中涉及医疗产业的额度达到2000亿元,实际贷款利息小于0.7%,被视为近些年来行业内最大一笔贴息福利。因此,整个贴息贷款周期给予了国内医疗设备市场很强的正向刺激。

国家将这笔贷款的使用方向,限定在“开展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医疗设备购置”。据业内人士预计,其中“影像设备”的可贷款资金规模在百亿元级别。

联影医疗的销售团队访谈了一批客户,发现这一轮贷款政策对于“从无到有”的采购促进作用有限,大约每十个单子里只有一个。相对更容易刺激出的,其实是医院既有的采购需求—那些可能原来钱不够、犹犹豫豫认为当前不急于买但也许长远发展需要的设备—贷款帮助这类采购计划得以提前落地。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3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