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每一年毕业季,都会被外界称为“最难毕业季”,但今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高校毕业生高达1158万,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在供需的另一端,是企业收缩的招聘需求。
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诸多行业迎来重建。但企业经营的主线仍是“降本增效”,反映到招聘端,大多数企业保持谨慎。于是,招聘岗位的数量减少、同岗位对比去年开出的薪资更少,这是存在于本届大学生求职时的广泛体感。
行至年中,国内外各类企业裁员的消息,反映了当前用人市场整体遇冷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年龄段职场人求职的焦虑—包括应届毕业生。就在几年前,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因业务成熟稳定、收入可观,还被毕业生看作是互联网里的“国企”。而现在,“巨轮”阿里巴巴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由此引发了人力资源上的动荡。
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开始显现。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城镇失业率为5.2%,16到2 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到20.8%,同比增长2.6%,比2021年更是高出7.2%。
大学生还没毕业,就要承受就业难的重压。在可能长达一年的秋招过程中,困难、挫败是常态,焦虑时常穿插其中。在采访这届毕业生时,无力感、悲观的心态,是我们感受到的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找工作的经历让他们开始从更广阔的维度去反思工作乃至生活的意义。
这群成长于经济上升期的年轻人,毕业时面临的却是不再乐观的整体形势,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求稳”成了主流心态。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毕业生求职关注的因素中,薪酬福利仍是首要关注点,占比69.3%。稳定性的占比为40.7%,排名第二,较去年上升4.5个百分点,并连续3年呈上升态势。可以看到,稳定性越来越成为毕业生找工作时关注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压力的来源在于大学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鸿沟。此前10年,互联网创造了大量的岗位,并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否拥有技术,年轻人都能在其中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而现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的潮流也带走了部分岗位的需求,让大学生开始早早思考工作的未来—与人工智能相比,个体的职业竞争力在哪?而在学校所学的课本知识又无法给他们答案。
除了秋招不顺,“失去的3年”也是原因之一。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被外界称为“网课一代”,因为他们的大学4年恰好覆盖了抗疫管控最严格的时期。他们经历过被封控在校,经历过在家网课,也有很多人因为疫情而错失了实习机会,甚至有人觉得,因为疫情封控的影响,大学这几年,他们并没有真正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建立起联系。这些因素叠加就业的难度,都给这届大学生带来了一些心理层面的影响。
我们选择在此时,回望这一届毕业生的经历:在步入社会大学的这一关,他们如何解决“就业”这个现实问题?求职的过程又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全新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思考?
又是“最难毕业季”
根据智联招聘的调研报告,在影响应届生就业去向的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就业压力、经济形势与所学专业,且影响程度持续扩大,分别同比上涨了27%、22.3%和18.6%。
經济形势影响企业经营策略,而策略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岗位设置的变化,以及不同岗位招聘规模的调整。某制造业负责校招的HR告诉《第一财经》杂志,今年她所在的公司校招规模总体缩减一两百人,约占校招总额的10%。经济下行,企业招聘策略也趋于保守。
影响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因素

不过,相对而言,热门行业对理工科学生的需求更大。猎聘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从职业发布数量来看,职位数同比增长最明显的前五位都集中在理工科,分别是能源/化工/环保、医疗健康、汽车、机械/制造、电子/通信/半导体,其中能源/化工/环保同比增长42.3%,增速最高。
对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毕业生王力阳来说,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且薪资待遇还不错的工作并不算一件难事。他一共只投递了两家公司,其中一家是华为,最后通过暑期实习他留在了蚂蚁集团。他也知道,当前互联网大厂并不在上升期,但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来说,它们仍然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求稳考公务员,除非是比较好的选调岗位,否则也是事多钱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