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全球经济都在放缓的大背景下,就业机会变少,竞争加剧带来不安全感,年轻人的困惑如何疏导?怎么做才是可能比较有效的应对方式?我们邀请了两位社科领域的学者教授来谈谈这些问题。
Yi:YiMagazine
L:卢晶亮
Yi:最近年轻人就业话题屡成网络热点,从“孔乙己的长衫”到“上香卷过上班”,在你看来,这类话题本质上反映了什么,解决的突破口在哪?
L:这其实是现在年轻人的一种自我解嘲。第一个,可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因为我们国家从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了,大学生好像越来越不值钱了。但另一方面,大家总觉得高等教育还有光环,因为对中国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前的大学生可能干的都是“高端”工作,而现在大学生多了,很难每个人都有“光鲜亮丽”的工作,这给大家造成某种程度的失落。
第二个,我觉得这是一种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全感。所谓的不确定性,是大家觉得现在好像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奋斗不一定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但我觉得还是要看经济的大趋势,因为发展阶段已经不一样了。过去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经济经历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阶段,那个时候机会肯定是比多的。在风口之上,努力大多都会有收获。
全球经济都在放缓的大背景下,就业机会变少,竞争加剧会带来不安全感。大家会感觉光靠奋斗不行了,想找点精神安慰,所以就会想到去上香。但我觉得上香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心态,有次媒体采访余华,问他怎么看年轻人的上香,他说年轻人想去上香,表明他们还想奋斗,还想上进,如果连上香都不想了,就可能彻底躺平了。但我觉得大家也是在慢慢地转变心态来消化这种不安全感。
失业问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还是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中美貿易摩擦,美国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等,一些内外部环境共同造成了我们现在的就业困难。现在好工作越来越少,或者说是竞争激烈了。
这对当下即将毕业、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来说,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国内外学术研究表明,如果你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进入劳动力市场,那么可能会造成你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收入相对较低,对很多国家的研究都发现了这个现象。
最后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经济好了,才会有更多的好的就业岗位,这是毫无疑问的。以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可能是粗放型的,比如靠投资拉动,这种数量型的增长要转向高质量增长,也就是说我们要提高经济效率,需要靠技术创新、深化改革,比如说怎么样去优化营商环境,还有不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怎么打破藩篱去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创造出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才能缓解这个问题。
其实从年轻人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个是他们自己不能够解决的大环境变差带来的困局。但我想对他们说的是,还是要调整好心态,因为现在环境就是这样,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去面对。
所谓的调整好心态是什么?就是你不要放弃自我进步或者是自我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你还是要不断地学习,你得做好准备,当经济转好的时候,有了好机会的时候,你确实在各个方面比别人做了更多的准备,才能够抓住机会。
Yi: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刚毕业的时候,要么“被迫性工作”先将就下来,要么选择“分配性努力”一直到卷进体制内和头部企业,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L:我觉得不同的年轻人有不同的选择,他一定权衡过利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在给定一些约束条件下的自我选择。但你能够选择什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相信那些所谓被迫性工作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工作,也就是说真正的躺平是很难的,什么都不干可能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