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i:YiMagazine
X:许纪霖
Yi:关于年轻人就业的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次,比如1999年开启的大学扩招,(当时大下岗冲击余波未了,加入WTO威力没有显现),就有减轻就业问题的这一目的在。如今很多年轻人眼界和学识比20年前更高了,但是就业更难了,假如你是今年毕业的年轻人,专业是人文社科,你最有可能的一种规划是怎样?
X:去年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女孩子原先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后来喜欢上了销售工作,就到一个她喜爱的名牌店里做销售,她觉得很愉快,因为这个品牌是她喜欢的,在实体店里做销售也是她特别乐意的。虽然收入比在大厂工作可能少一点,但她觉得这是她愿意做的事。每个人的幸福快乐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并不是一个客观指标。我一直说每个人都要发掘自己独一份的幸福和快乐。人的心理、人的期待、人的爱好和兴趣是不一样的,你的快乐未必是人家的快乐,但是大部分年轻人都跟着潮流走,这样是缺乏自我的。
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我希望大家相信“上帝给你关起一扇门的时候,一定在另一处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每个人都有一些特殊才华和能力,只是有时候没发现,或者发现了没被重视。但当你珍惜并发挥的话,从世俗标准来说,人家未必觉得这是一个最理性的选择,但也许它带给你的快乐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年轻人面临焦虑,我也可以理解,但是焦虑过后重要的还是发现自我,在社会上找到一个自己还有兴趣做、也有能力做的事,不要去管一些世俗的标准。
Yi:谈到世俗的标准,过去40年中国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的社会对成功的人生路径达成了一种标准,即不断升职加薪、赶超父辈实现阶层跨越。但现在寒门愈难出贵子,加上金榜题名之后的人生分化之谜,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寄希望于微小、当下的满足,如寺庙求签、买刮刮乐算一种合时宜的解 吗?
X:去寺庙求签、买彩票,这些都是功能性的缓解。因为人最大的焦虑是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却急切地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的确现在在校学生很焦虑,职场上的年轻人也很焦虑,大家都有着强烈的焦虑感。
但这种向外求的心理需求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买彩票也算买个希望,可人能只靠希望活着吗?过去我们觉得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不需要彩票。但最后还是要面对现实,这里我也想特别强调个体性。事实上,并没有一种针对所有年轻人共通的、最好的选择。
Yi:在就业压力和技术浪潮给传统工种带来的双重刺激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裸辞、gapyear,一定程度上这反映青年人们渴求跳出社会时钟追求自由,但另一面,这种看似“脱线”的人生也会因为存款的减少、与职场的暂时脱节让他们一边“躺”一边摆摊打零工,你怎么看待这些选择?
X:老一代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挣到一个“铁饭碗”,但是现在我发现年轻人都更习惯一些流動性的职业。我能理解这给他们带来了各种可能性的尝试,同时也是他们不断地在寻找一个最适合自我的角色。如果你一时看不清的时候,首先先调节自己心情。与其在那里焦虑得睡不着觉,还不如暂时的先跳出来。可以去旅游,阶段性的躺平,等换了一种心境看清楚以后,再做自己想做的,这不失为一种办法。
因为现在我们讨论的年轻人普遍存在焦虑,有时候是因为眼光太短,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但要看清自己的未来一定需要看清整个行业的未来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的未来,乃至整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