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线下餐饮在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先行复苏;接着是“五一”的旅游;再然后,就是各种音乐节、演唱会、话剧、舞台剧等线下文娱活动。如果评选出现了“报复性消费”的行业,线下演出一定能算一个。有不少网友表示,2019年还能轻轻松松买到五月天演唱会门票,甚至在闲鱼转票时还会滞销一阵子,到了2023年,抢五月天演唱会门票已经变成了“史诗级难度”的行为了。
如果比较这几个出现了“复苏”的行业,餐饮是最贴近生活、最日常的,旅游相对有点远、有点贵,演出则是价格相对居中,能带来瞬时高峰体验的一类(尽管门票价格已经比前几年高出了不少)。况且,演出市场实打实压抑了3年,艺人演艺生涯的黄金期也就那么几年,再不去看他们就老了。所以今年,甭管是常客还是刚入坑的新朋友,都涌进了演出市场。
再火爆的餐厅,只要你愿意排队,总归是能吃上的。可线下演出市场却是一个大写的“供需失衡”。先看看供给端:音乐人就那么多,热门的、有市场号召力的音乐人就更少了,小长假里在各地音乐节“赶场”的歌手并不少见。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全国有超过40个音乐节同期举行。看了几个大型音樂节的演出阵容,不由得感慨当歌手可真是个体力活!最知名的插曲当属薛之谦买不到火车票差点缺席自己的演唱会。再比如霓虹花园乐队,他们4月29日在成都,4月30日在太湖,5月1日在南京,5月2日在山东泰安……除了要赶路,他们还要调音、试音、彩排以及完成最后的正式演出,而且是在带着全套乐器设备的情况下。大学生旅游特种兵听了都要“瑞思拜”。
有一些忠粉是会跟着喜欢的乐队一起换城市的,主打的就是一个“偶像在我就在”。不过霓虹花园主唱有多年骑行和徒步经验,粉丝可就要量力而行了。
如果从行业观点来看,过于相似的阵容就是音乐节“同质化”,有些小音乐节甚至变成了一个拼盘演出,中间还穿插几个流量idol的那种。这对行业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对比外国的Coachella、Fuji Rock等音乐节,国内部分音乐节的确还差点意思,只是让一部分人先“热闹”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