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研究生李莹发视频“吐槽”自己的专业冷门,却意外走红,于是她索性向大家科普“全网最冷门专业”甲骨文的源头、学甲骨文的用途。随着不断走红,李莹也逐渐找到了职业方向:用另一种方式传播自己热爱的文字。不少网友在线催李莹更新视频,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冷门绝学”
今年27岁的李莹,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时,第一次接触到文字学的她,听老师讲每个汉字的演变、历史。当时教古代汉语课的殷晓杰老师讲得非常有趣,受到他的影响,李莹被甲骨文深深吸引,于是,研究生期间便选择了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专业甲骨文研究方向。
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1928年,考古人员在安阳市小屯村铲起黄土,掀开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自那时起,几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筚路蓝缕,接力承传,发掘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发现甲骨文单字4500多个,其中可完全释读的有1000多字。
到今天,甲骨的发掘和保护渐渐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甲骨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一门显学。然而,和甲骨文在文字、文化、历史等领域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是,甲骨文萧疏冷落的普及和推广,令甲骨文在公众眼中是一门“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冷门绝学”。
那届学古汉语专业的有4个人,但只有李莹一个人学甲骨文。因为人少,学校也未安排专门的教室,李莹就和师妹们一起,每周去陈年福导师家里上一次课。李莹大部分时间是自学、看导师推荐的书籍。和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她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压力。
毕业之后,古汉语专业的同学有的去当语文老师,有的去报社工作,有的去考公务员,还有的继续读博。李莹发现,没有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有一瞬间她甚至怀疑自己学的专业对就业没有任何用处。最后因为有在互联网大厂实习的经历,她进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做视频剪辑、写稿、打磨文字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