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做错事的年幼孩子,有效的处罚必须“相关且合理”
年幼的孩子还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委屈、挫败等负面感受,有时一不如意,甚至会动手伤人。这时父母除了惩罚,还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让孩子知道做错事的后果,引导孩子正确抒发情绪。
小美刚满一岁,在一个姐妹吵架事件中,大美出乎意料地动手打了妹妹,而且还打了不只一次。
那天,我带两姐妹在玩“找找看”的游戏。大美一直找不到,开始有些不悦。刚好这个时候,小美的手不偏不倚地指到了大美找不到的物品上。那一瞬间,我兴奋极了,大喊着:“妹妹找到了!妹妹找到了!”
突然,大美打了一下妹妹的手臂。我看着大美,发现她有些不对劲。“怎么了?”我问她,但她没有回应。我不急着做出反应,想先观察。当时,我并没有观察到大美“挫败”的情绪渐渐演变成嫉妒与愤怒。不一会儿,她又一连打了妹妹的手臂三下。我马上出声制止道:“你可以生气,但是不可以打人。”我提醒大美要守家里的规矩。没想到我刚说完,她又打了妹妹三下。
对于手足相处,我们有一个原则——在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允许她们自由探索。但是,大美已经破坏原则,我们就会介入了。
两个选择,让孩子有行为后果的认知
我们给孩子两个选择,一个好的选择,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一个不好的选择,会有一个不好的结果。让孩子去体验自己选择的后果。
“你想要继续打妹妹,那我就把书收起来,不能玩了。” 这个是不好的选择,产生不好的结果——因为打人,所以我们不能玩了。
“你不再打妹妹,那我们还可以继续一起玩。”这是好的选择,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为你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能继续开心地玩。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伴侣》2023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