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公布了5月的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9%,都不理想。
我问了一快递公司高管,他们今年发送的包裹量比去年只增长了几个百分点,“6 18”大促效应也不明显,可见消费增长还是动力不足。
不过我有一种预感,经济正在筑底,会慢慢起来的。
6月9日晚,我从上海虹桥站去南京南站,没赶上晚上7点多的车,想改签,结果一张剩票都没有,统统卖完。后来上了晚上9点多的一班车,到苏州前没有座位。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虹桥站现在每天发送的旅客量已和2019年同期相当,周一到周四每天20万人左右,周五25万人左右,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最多时超过30万人,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过去三年,乘务员跑车少,收入减了不少,每月只有2300元底薪加一点跑车费,今年收入已恢复正常,且现在已有加开列车的情况,对增加收入是利好。
虽然这天在高铁站赶来赶去有点狼狈,但发现通勤、旅游、商务都很旺,挺欣慰。经济正常化,不少人的收入就能稳下来,甚至还有些增加,如果再积累一段时间,消费就有底气了。我预测今年“双11”的情况会比“6 18”要好。
当然,还不能说经济动能已经恢复了。前段时间我和几名街道商会会长交流,街道现在鼓励商会会员企业外出摆摊,也希望他们多招聘一些员工,但企业自身也有压力,觉得“尽可能不裁员,就是在为就业做贡献”。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在内部会议上说:“大家都要有共渡难关的精神,现在就业很不容易,有个朋友的孩子是研究生,前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我托了关系,他才去了一家公司送外卖。”
他的话,让我想到了“谁来给我们造饭碗”的问题,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过去10年中国新增就业的主平台
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约2亿人,其中外卖骑手约1300万名,接近全国人口的1%。我查了最新数据,美团公布“2022年有单骑手数为624万名”,饿了么公布“2021年共有114万名骑手在饿了么平台获得稳定收入”。
再看网约车司机。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3年4月全国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40.6万本。据滴滴出行《2022年度经营与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12个月中,中国出行业务的年活跃司机规模达1900万人。我还问了其他的网约车公司,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中国网约车司机在3000万人左右。
这些数据都和数字化平台相关,引发了我的好奇。我又查到了如下数据:
1.蚂蚁集团生态一年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为147.7万个,通过数字科技稳定就业岗位524.7万个。(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发布的《数字平台就业价值研究报告——基于蚂蚁集团生态的分析》,测算时间为 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
2.阿里巴巴集团一年带动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超过6000万个,包括阿里巴巴直接雇佣,阿里巴巴间接雇佣及生态企业雇佣,伙伴、商家基于阿里巴巴平台上的需求雇佣。(来源:2022年8月发布的《2022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
3.2022年微信生态衍生就业机会5017.3万个,包括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来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23年5月发布的《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
4.抖音带动就业机会3617万个。(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20年9月发布的《灵工时代:抖音平台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测算时间为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
我没有再去查拼多多、京东、小红书、唯品会、B站、喜马拉雅音频等,即使剔除上述数据中的重叠因素,结论也是清晰的——数字平台是过去10年中国新增就业的主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