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深山镇远城
作者 姚力
发表于 2023年7月
舞陽河穿城而过,镇远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左页图为镇远古镇俯瞰图,右页小图展示了古城内的风光。

传说五千多年前,蚩尤部族战败迁徙,一支苗人沿沅江进入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于石屏山下建立起部落酋长国——罗施国。而罗施国的都城,史称“苗疆古城”,就是镇远的前身。

如今的镇远,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沅江支流舞阳河穿城而过,将城一分为二。北岸是曾经的府城,南岸为卫城。府城即为当时官府所在地,卫城则用于驻扎士兵。整座古城的格局颇似一幅太极图,又因明代张三丰两次来此修炼传道,所以镇远又被称为“太极古镇”。

千年岁月从军事重镇、商业重镇到旅游重镇

镇远之名始于宋代,据《贵州通志》载:“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诏: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但其实,镇远的历史还可以继续向前追溯上千年。

镇远地处川、鄂、湘、黔边境的山峦地区,原属楚国“黔中地”,后被秦攻占。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置黔中郡,在镇远设“镡成县”。从那时算起,镇远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其间相继为司、府、州、道和专署所在地。

时间到了元朝,镇远迎来一段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期,并于明清时期繁荣起来。元朝国力极盛,国家版图得到了极大扩张,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元朝以大都为中心,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官驿体系。镇远作为湘鄂—滇黔道上的重要水马驿,是湖南进入贵州的咽喉,控制着黔东的命脉,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于是,元政府设立了镇远沿河招讨司,后改为镇远军民总管府。从此,镇远古城开始兴建。

为巩固边防,明政府在元代官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卫所防御体系。公元1338年,朱元璋下令设立镇远卫,让镇远的军事地位达到了顶峰。但明代卫所的组建并非依赖当地原住民,而是靠大规模的移民:先是军户迁移至此,继而又迎来各行各业的移民。镇远的商业因此迅速发展。

到了清朝,镇远成为了内地到边陲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随着两湖会馆、秦晋会馆、两广会馆、江西会馆、江南会馆等八大会馆的出现,镇远实现了从军事重镇向商业重镇的转变。当年的繁荣景象在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可见一斑:“镇远街,人挤人,挑窑罐的被撞破,担桐油的挤不出城……”同时,明清时期的镇远还是东南亚各国进入中原地区的重要节点,被誉为“入黔第一洞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水利资源的开发,镇远的水运优势丧失,陆运又受地形限制,故而逐渐没落下去,成为了一座真正的“古城”。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重新规划古城的发展:老城区发展旅游业,新城区另起炉灶,重点发展工业,从而镇远形成了“一河两区”的崭新格局。

太极融合张三丰传说与诸神的狂欢

镇远之所以被称为“太极古镇”,除却地形和传说的因素,更因为其在文化景观上所呈现出的融合之势。其中,建筑文化上的融合最为明显。

镇远保存着许多徽派古建筑。徽派建筑发源于古徽州,而徽军的进驻使得徽派风格出现在这座千里之外的山中小城。经过与当地山地建筑的结合,诞生了以傅家大院为代表的特色建筑群落。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