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剧作为我国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在广东、广西和香港等中国南方省市地区广受欢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时代审美和文化需求的不断改变,大部分年轻群体并不太了解这种表演形式。粤剧已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
我的家乡广东江门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会城粤剧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的粤剧团也曾红极一时。作为家乡一员,我时常在想,我们年轻一辈能为传统文化做点什么?是否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和网络传播,让粤剧得到更好的曝光和发展?例如,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的方式,将粤剧带给更广泛的观众;通过搭建现代化的表演舞台和灯光设置,加强粤剧与现代审美的衔接;通过设计更多现代线性剧情和情节,提升粤剧表演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我是一名摄影师,我首先要做的,是拿起相机记录下如今粤剧表演的现状。
粤剧之乡演员与观众在渐渐老去
我时常为我的家乡江门新会感到自豪。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给后辈留下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已成为新会人融入血脉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目前,新会(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数量居全市第一。
在拜访了当地的粤剧专家后,我了解到,“会城粤剧”是新会会城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文化之一。约在清道光年间,会城就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粤剧的曲调,粤剧的“戏棚官話”,分角色演唱表演,广受大众喜爱。当地的民众每逢过年过节、贺寿婚嫁等,都会请上一支八音班参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会城的粤剧演员以演出时代粤曲为主,《家史》《新媳妇》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戏。如今,虽仍能在会城大新街、工人文化宫、原会城葵厂等地看到有业余文工团进行粤曲演出,但往日的文工团现多改为曲艺社团,分布在各个社区以及相关的村委会,除了偶尔有宣传工作外,更多时候是“自娱自乐”,演员与观众在渐渐老去。
粤剧团的演出是一项高度专业的文化艺术表演,由演员、音乐、服装、化妆等多个方面组成。而一场演出通常有多个节目,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演员是演出的关键,他们负责诠释节目的主题和情感,并依据剧情,表演出戏曲中特有的角色刻画、形态展现和情感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