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建好,地上用好”,是北斗系统的口号。
时至今日,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领域,助力各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0年,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林宝军,听这位“北斗狂人”亲身讲述北斗的“世界领先”是如何炼成的。
时隔三年,如今北斗卫星运行效果怎样?下一阶段的任务是什么?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再次对话林宝军,探寻答案。
北斗系统精度比GPS高一个量级
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为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定位系统(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这四大导航系统里,原来北斗的目标是争二保三。但现在来看,北斗系统运行效果超出预期,整体核心指标已经超过GPS,是世界一流的。”林宝军激动地说。
他回忆道,一次调研中当他向别人说出同样答案时,对方震惊地质疑:“GPS是美国航天三个里程碑式成果之一,你们才干十几年,是不是一些指标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别人好,就说成是超过别人了?”
林宝军坚定地回答“不是”。
导航系统中,用于计量时频(时间和频率统称为时频)的精密仪器——星载原子钟,可谓卫星的“心脏”,也是技术制高点。它的每一次跳动都直接决定着卫星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的精度。某种程度上,谁的原子钟做得更好,谁的导航系统就做得更好。
曾经,在北斗二号系统研制初期,星载原子钟在国内尚属技术空白,想从国外引进,却被好几家厂商以“保密”为由,一口回绝。
“北斗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说:“我们再也不能对进口产品存在依赖性了。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
如今,北斗三号组网星装上了“中国心”,还“豪横”地采用了“一星两钟”,即同时配置两个氢钟和两个铷钟。林宝军详解:“我们发明并采用原子钟无缝切换技术——让氢钟和铷钟同时工作,一旦任何一方出现问题,立刻切换至另一方,切换时相位误差仅为20皮秒 (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用户毫无感觉。”

对于这项技术优势,三年前,林宝军说:“北斗卫星的精度比美国GPS导航系统高约10倍,每300万年才会差一秒。”
经过三年的在轨验证,他给出更加确定的回答——“在时频精度上,北斗卫星比GPS高出近一个量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