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00亿次。
这是截至2023年1月,北斗卫星在地图导航的日定位量,是北斗系统民用推广的又一里程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超级系统培育超大市场。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北斗产业也进入规模化应用发展快车道。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 《白皮书》)显示,2022年该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同时指出,市场还未真正发挥北斗系统的潜能。北斗产业发展如何?潜力在哪里?如何进一步释放?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独家采访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实地走访了多家北斗相关企业。




北斗产业链基本形成
“北斗应用是我们的‘明星’产品,特别能体现科技创新的力量,每次有人来交流,我们肯定优先介绍。”近日,当记者来到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时,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偌大的展厅里,北斗产品被陈列在最明显的位置。
提及北斗系统,已经家喻户晓。无论无人机送货,还是汽车导航,都在享受北斗服务。
《白皮书》显示,2022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3.76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64亿台。包括物联网、穿戴式、车载、高精度等在内的各类定位终端设备销量超过1亿台(套)。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大众消费领域打造成为北斗规模化应用的动力引擎。该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众消费具有规模大、占比高、影响面广等特点,对于促进北斗融合创新应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北斗还和大数据、云平台和智能技术融合,全面服务于国家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一条完整的北斗产业链。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对 《中国经济周刊》说:“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同比增长6.76%。”
记者统计发现,近5年该行业产值持续上升。虽然去年增速有所下降,但绝对增长稳定,行业处在稳步发展时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预测,到“十四五”末期,该产业总体产值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指出,对比美国GPS系统和欧盟伽利略系统,北斗产业应用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迫切需要做大做强北斗全产业链。
庞大的北斗体系,市场可发力的产业链在哪里?按照架构划分,北斗系统大致可以分为: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
其中,用户段指卫星导航的具体应用系统和相关产业链,包括芯片、板卡、模块、消费终端产品等,占产业主导地位,竞争最为激烈。




此外,地面段的“地基增强”解决方案也是各家发力的重要领域。
一位该领域工程师向记者解释:“顾名思义,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作用就是增强北斗卫星的信号。”当卫星信号传回至地面时,会受设备、电离层等干扰产生误差,通过地基增强后的信号,可更好地满足高精度需求。
“就在两个月前,中国移动宣布,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及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在31个省份、300余个城市,均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标准,达到业界领先水平。”这位工程师介绍说。
北斗真正的潜能市场还未发挥出来
“虽然2022年北斗产业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市场还未发挥出北斗真正的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