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这也是继上一次国常会通过《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第二次讨论与超大特大城市有关的文件。
事实上,在此前的高层会议中,关于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已被着重提及。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就提及“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多位采访对象分析认为,这两周国常会具体部署超大特大城市的更新建设,是对此前政治局会议精神的落实,也是着手发力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为什么是超大特大城市?
国常会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是近几年住建部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介绍,近5年,全国改造了16.7万个老旧小区,惠及2900多万户8000多万居民。今年计划再开工改造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让2000万以上居民获益。
城市更新极大改善了部分群众的生活条件,这一次的主角是超大特大城市。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共有超大城市7个和14个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包括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为何超大特大城市会成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重要着力点?
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认为:“选择超大特大城市,既符合通常发展和安全的长期发展方向,也有助于短期的扩大内需。一方面,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老旧,居住条件较差,加以改造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感和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随着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密度的继续增加,城中村的安全隐患以及面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压力也在上升,确实有必要加以改造来提升抗风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