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真来了。
近日,业内消息显示,预定利率为3.5%的保险产品 (下称“3.5%类产品”) 将在7月底“下架”。不少险企接到了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在7月31日24时前停售定价利率大于3%的保险产品,如普通型终身寿险、重疾险等产品,以及预定利率超过2.5%的分红险,和最低保证利率超过2%的万能险等。
这意味着,3.5%类产品终于迎来了“换挡”的历史节点。
“换挡期”也让还在架上的保险产品迎来了一波销售热潮。最近“签单签到手软”的保险经纪人王媛 (化名)向记者展示了手机收到的满屏“停售通知”,并直言“最近全天都是这个节奏”。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换挡”会带来哪些影响?要不要抓紧赶上“末班车”?在接受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配置、理性购买,切勿盲目跟风购买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下调已成定局
最近,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保险代理人的销售文案刷屏,“所有3.5%预定利率寿险产品即将下架,下月全线涨价,抓紧最后投保机会!”“一个时代的结束 ”“锁定利率、锁定财富”。
“确实3.5%定价的产品都陆续停售了,以后都是3.0%定价的。最近我们就一直在备战新产品。”一位险企精算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正在考慮给自己配置一款年金险的张女士陷入了纠结。目前她已经为家里人配置了重疾险、医疗险、储蓄险等共5份保险,但是要不要“赶末班车再买上一份”让她陷入了犹豫。
“我的原则是,配置保险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不超过20%。目前算上固定的保险支出,每年还有3万的余钱可以买年金险,但这点钱赶末班车其实意义不大,还会把资金锁死。”张女士向记者分析称,如果买票面利率为3.15%的大额存单,收益差距不大,流动性还不受影响。
“但是保险的价值也是在于长期稳定、提前锁定收益,这样还能督促我存点钱。”张女士坦言,2017年,自己赶着热潮去香港买了一份预定利率超过6%储蓄险,每年的“刚性”支出也迫使一贯“大手大脚”的她存下了25万元。不过,要想拿回全部的本金需要10年。
“当时P2P还热,大家都还看不上这6%的收益,但现在一看是不是很香!” 张女士说,“所以我担心现在看不上这点3.5%的收益,回头又会后悔。”
今年35岁的周先生则表示:“自己和孩子的重疾险一直拖着没买,这马上要涨价,只能赶紧的了。”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以来,3.5%类产品即将停售的消息就在市场上蔓延。“下架预期”使得高预定利率老产品迎来了一波销售盛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人身险原保费收入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0.33%,其中5月单月的保费收入更是同比增长20.16%,增速创近两年新高。
各大险企也赚了个“盆满钵满”。五大上市险企公告显示,6月份人身险板块同比增长均超两位数,中国人寿单月实现保费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18.35%;平安人寿实现保费收入409.86亿元,同比增长22.85%;太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301.78亿元,同比增长39.02%;新华人寿实现保费收入196.34亿元,同比增长24.21%;人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91.79亿元,同比增长8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