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大厂,曾经的就业鄙视链顶端。但最近两三年,随着增长红利期退去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长趋缓,即使是头部大厂也纷纷开启降本增效模式,优势业务精兵简政,劣势业务裁撤关停。
虽然大部分头部大厂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但也有大量互联网大厂的“毕业生”被输送到社会,他们过得究竟怎么样?
曾经的高薪和如今的失业都是“时代的馈赠”?
大齐,38岁,去年年底从某头部互联网大厂“毕业”,厂龄8年。在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他曾在某知名外企工作。大齐的工作业绩不错,综合年收入能接近百万,所以他一直认为,这将会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即使裁员也不会裁到自己。但无奈的是,大齐所在整条业务线都被“优化”了。
大齐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赋闲在家的这段时间,他看了《漫长的季节》,剧中的主人公们在国企下岗潮中,面对曾经的荣光陡然消失,从不敢相信到只能接受,让他感觉像极了当下的自己。
失业不久,大齐全家先后“阳”了,而他的症状尤其严重,高烧不退,咳嗽一个多月,还合并了肺部感染。好不容易恢复了,又得了带状疱疹。“这几年工作太忙,身体早就报警了。”所以一直到今年春节后,他才开始正式找新的工作机会。但4个月过去了,发出了100多份简历,只收到了1个面试,没有offer。
“你转型太晚了。”大齐拜托了一些朋友帮忙找机会,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经过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行业已经从风口行业回归到常态化的稳定发展期,无论是资本市场的股价,还是人才市场上的薪酬,都渐渐回归理性。“我现在想明白了,曾经的高薪和如今的失业不过都是‘时代的馈赠’。”大齐感慨。
现在,大齐的预期已经从“薪酬基本持平”变成了“减半也能接受”。但成功找到工作的同事跟他说,自己是降薪三分之二到的新公司,而且要一个人干过去一组人干的活。“不过,过去那种拉四五个群才能推进一件事的麻烦倒是没有了,也不用抢功和推锅了。”前同事说。
大齐还在迷茫着自己到底是再找份工作,还是用积蓄投资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