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正变得炙手可热。
“蓝海就在眼前,这真是一门很好的生意!”有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在“双碳”目标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各大企业掀起了一场关于ESG转型的浪潮。我国上市企业ESG披露率逐年上升。伴随着企业ESG转型需求暴增,ESG转型方案、报告编制、人员培训等相关衍生产业链也初具雏形。市面上的评级机构纷纷发布各自的ESG评级标准,试图抢夺话语权。但不同机构ESG评级理念与体系的差异也让国内企业颇为挣扎。
和所有大火的新兴事物一样,ESG不可避免地面临争议。有观点指出,在企业ESG“信披潮”下,部分企业披露内容缺乏实质性数据,夸大其ESG实践,存在“漂绿”嫌疑。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必经的混乱时期。
“要走向国际,你得学会他们的语言”
“最近业务量都要爆炸了!”就职于某头部ESG咨询机构的陈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期他正忙于回复各个企业发来的咨询邮件。“尤其是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我们公司基本上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陈骁说。
“这几年发展确实很快,在疫情期间也一直都在成长。我们公司几乎每周都有新人进来,每天都有投标,金融机构和企业对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挺旺盛的。”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中国ESG 30人专家王德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无论是鼎力,还是陈骁所在的公司,其迅速发展的背后都是当下市场对于ESG旺盛需求的结果。
以资本市场为例,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超过1700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达34%,较上年的1112家ESG披露企业,净增近600家;其中A+H、央企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发布率较高,银行、非银金融等行业ESG相关报告发布率超80%。
政策的推动力量不容忽视。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ESG已成央企“必答题”。
同样涌入ESG“信披潮”的,还有大型民营企业。百度在《2022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中强调,女性管理者占比达43.9%;比亚迪自2014年起,ESG报告持续超过40页,2021年更是达到了86页;京东在其2023年ESG报告中,也用关于员工薪酬福利、乡村振兴等方面数据展现其在ESG领域的实践……
由于与“双碳”目标的天然契合,ESG天生得到了政策的极大助力。但在政策的指挥棒之外,企业究竟能从ESG实践中得到什么好处?
陈骁向记者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帮助上市公司吸收投资,“ESG本身是投资性质的理念,它的诞生是因为资本市场希望看到一些财务以外信息,展示更全面的企业风险系数,从而选择更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