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泰控股:厚植沃土守初心 行稳致远开新局
作者 谢玮
发表于 2023年8月

2013—2022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01.72亿元,年均增长13.92%;实现利润23.91亿元,年均增长28.28%;上交税费38.58亿元,年均增长8.87%;累计向股东分红10.32亿元……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山东鲁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泰控股”)的涅槃重生。

仅仅10年,鲁泰控股从产业单一、煤炭资源剩余服务年限不足20年的传统“老国企”发展成为涵盖化工新材料、能源、供应链物流三大产业板块的国有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实现了企业的华丽转身。

“我们迎难而上,踔厉奋发,强党建、抓发展、提质效、促改革、抓落实,在困难中经受考验、在曲折中砥砺前行、在逆境中抢抓机遇。” 鲁泰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合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10年来,鲁泰控股始终以产业为本,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总结经验再出发。站在公司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转型发展10周年的节点,李合军表示,集团将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转型这个“关键一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从“一煤独大”走出三大产业

10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过去10年,鲁泰控股集团战略重塑,从“一煤独大”走出三大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资源枯竭、包袱沉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谈及10年前公司的情况,李合军感慨万千。

鲁泰控股集团成立之初,只有太平煤矿、鹿洼煤矿两个煤矿,两矿核定生产能力180万吨,煤炭资源剩余服务年限不足20年。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一煤独大”和非煤产业发展缓慢矛盾突出,转型升级发展势在必行。

2012年是鲁泰控股集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集团新的领导班子到位。

在冷静思考、全面客观分析公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公司出台了《2013—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了煤基和盐基两链并举、打造循环经济体的“一体两翼、循环发展”战略,聚焦化工新材料、能源、供应链物流“三大主业”,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效能全面提升。

“我们以打造‘基业长青、幸福鲁泰’为愿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全力走好改革转型路。” 李合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鲁泰控股的转型升级之路,经历了从打基础到高质量发展两个阶段。

一是从2013年到2017年,集团基本完成了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搭建改革制度框架任务,一系列创新性改革得以实施,一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得以解决,整体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从无序到规范的转变。

二是从2018年到2022年,集团聚焦主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历史性突破,事关发展基石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转型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和产业基础支撑。

据介绍,鲁泰控股坚持聚力“强煤”,把煤炭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基点、转型发展的支撑。集团公司将收购煤炭资源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历时跟踪8年,在2019年政策窗口期,以最优价格获得资源总储量10.7亿吨、可采储量5.08亿吨、规划产能500万吨的白杨河煤矿。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